畅通农产品冷链物流“大动脉”!商务部:全国超7%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链设施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专门研究编制了《“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昨日已向社会正式公布。12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就上述文件精神以及“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有关情况作出详细介绍。
冷链物流对减少农产品损耗,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本次《规划》中,不少内容涉及促进农产品上行和高品质生鲜消费品下行等相关任务。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发展冷链物流,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双提升?针对此问题,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李刚在会上作出回应。
李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支持冷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支持新增冷库库容600余万吨,全国超过70%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链设施。
据悉,为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商务部将加快补齐冷链设施短板作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化、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下一步,商务部还将在流通领域重点抓好三项工作,着力增强三种能力。
其一,抓产地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商品化处理能力。在产地就近建设改造集配中心、冷库、产地仓等设施,提高产地移动型、共享型商品化处理设施利用率,增强产地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把更多流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
其二,抓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干线冷链物流建设,增强流通主渠道冷链服务能力。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农产品跨区域集散地等组织核心功能,推动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区、批发市场等加快完善具备物流集散、低温配送等功能的冷链设施,对接主要产销地,创新物流干支线衔接模式,畅通农产品冷链物流“大动脉”。
其三,抓终端零售网络“冷环境”建设,增强冷链配送能力。支持升级改造连锁超市、农贸市场、菜市场等零售网点,完善终端销售冷链配套设施。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强供应链建设,完善产地仓、中心仓、前置仓等冷链设施,线上线下相结合促进冷链流通。鼓励第三方社会化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推动冷链云仓、共同配送、零担物流等模式推广应用,提高冷链资源综合利用率。
此外,针对我国产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突出,造成农产品产后损耗较大的问题,红星新闻记者也注意到,新出台的《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85%、30%、85%。
如何才能保证完成这一目标?对此,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宋丹阳表示,2020年,农业农村部已会同相关部门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我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总量不足、地域分布不均,商品化处理能力较弱,加之与骨干冷链物流网络缺乏有效衔接,产后损失较大。”宋丹阳指出,为缓解这一问题,中央层面主要做了相应努力。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围绕生鲜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及脱贫地区,安排中央财政资金项目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针对蔬菜、水果,兼顾地方优势特色品种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
二是开展整县推进试点。在全国确定121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强化县域统筹,整体布局建设,创新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探索产地冷链物流运行模式。
三是强化配套政策支撑。相关部门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用地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用电按照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执行,金融机构创新产品、简化流程,初步形成了横向联合联动、纵向衔接配套的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政策体系。
四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体系,实施意见管总、技术方案管质、绩效评价管量的工作制度,部有专家委员会、省有专家库、市县有技术员的专业队伍。推动地方建立定期会商、协同推进、督导评价的组织机制,逐级落实建设任务和工作责任。两年来,农产品产地低温处理能力和商品化处理能力显著提升,扩大了高品质生鲜农产品供给。
宋丹阳提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发改委等部门,加快补齐“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短板。一是优化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二是建立产地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壮大一批产地冷链物流运营服务主体;三是健全要素支撑保障体系,强化政策支持,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建设运营,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制订和推广应用。
红星新闻记者 杨雨奇 赵倩 北京报道
实习编辑 向财霞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937817614
华鼎冷链是一家专注于为餐饮连锁品牌、工厂商贸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已经打造成集冷链仓储、冷链零担、冷链到店、信息化服务、金融为一体的全国化食品冻品餐饮火锅食材供应链冷链物流服务平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