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融媒12月8日讯茶,与中国人相伴千年,融入华夏文明基因。近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崂山茶,有着中国江北名茶之称,随着“中国茶”申遗成功,也为我们本土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动力。
“中国茶”申遗涉及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实践等方面。在实践操作中,制茶师会根据当地的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衍生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这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
崂山白茶非遗传承人北崂茶叶有限公司创始人胡孝林:“这些非遗项目大多数都是纯手工,几百年几千年来传承下来一些老手艺,一百年左右时间传承,追溯到两三代之前,有老人或者是家里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一直在研究这个东西,一直在做这个东西,后来经过不断传承,咱们不断学习,自己摸索探索,形成自己一套,有别于其他产地的工艺。”
作为崂山白茶非遗传承人,胡孝林有着30多年茶叶种植、炒制、销售经验。他认为除了老手艺、老品种、老口味,传承人还要勇于创新。中国茶六大茶类中,崂山茶为人熟知的莫过于绿茶、红茶,南方多见的白茶,在崂山茶系列中鲜有人知。胡孝林开始探索白茶种植与制作,先后进行了上百次实验,经过不断学习、请教、修改,最终成功研制出了北崂系列白茶。
崂山白茶非遗传承人北崂茶叶有限公司创始人胡孝林:“创新就要向南方学习,但是你也不能千篇一律,什么都学,要利用咱这个原料,因为茶叶茶树南方北方含水率不一样,这个鲜茶原料,它走水的时间你要把控,它就不一样,你才能做出好的味道好的外形,这是最关键的。”
说起来,崂山茶“南茶北引”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历经近十年时间,崂山茶人克服了冬天既旱又冻、寒旱两害的困难,才将南方茶树在北方驯化成功,最初崂山茶园面积仅有2000多亩,经过近几十年的多方努力后,崂山茶种植面积已达2万余亩,年产量1500多吨,产值6亿余元,品牌价值14.64亿元,被业界誉为“江北第一名茶”,并逐渐被市场认可。但是想要把茶叶更好地推向市场,让更多爱茶人接受和认可,推介和销售环节也尤为重要。此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中也将这一部分列为了重要组成部分。
崂山茶经销商戴金宝:“申遗成功是一件好事幸事,对于我们崂山茶,对于我们中茶下一步发展等于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助力青岛茶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对弘扬我们中国传统茶文化在进一步更高更广的空间去拓展,体量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中国茶”申遗成功,无疑会推动崂山茶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未来,还会通过立足城乡融合、农旅融合、三产融合,助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力,争取利用3-5年时间,加快崂山茶作为“江北第一名茶”的品牌塑造传播,到2025年末,总产值突破16亿元,品牌价值全面提升。
青岛市茶叶协会会长 崂山茶协会会长江崇焕:“茶叶发源地是中国,从茶文化从各个方面根就在中国,申遗成功对茶叶尤其是崂山茶在全国全球影响力越来越大,下一步也要按照标准化生产,近期我们还要制定了好多标准,最近在组织专家来论证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