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呼兰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侧,全长455公里,流域面积39241平方公里,流经铁力、庆安、绥化、望奎、青冈、兰西、松北、呼兰8个市县区,转了一个超大括弧的左半边,最后在哈尔滨市呼兰区东南兰河屯一带汇入松花江。
这是一条萧红从来没有目睹过全貌的呼兰河,而今,生活在呼兰河两岸的,更是萧红从来没有见过的新一代呼兰河人。
新呼兰河传丨小菜园种出好日子00:0003:09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小城兰西,因位于呼兰河西岸而得名。呼兰河流经这里已是下游。
号称哈尔滨后花园的兰西,因为地理位置便利,家家户户搞起了庭院经济,有的小菜园年收入上万元,有的贫困户靠小菜园脱了贫。
“园子是自己的,菌丝的钱先赊着,等赤松茸上市卖了钱再结。卖不掉的,李东辉还回收。种植期间遇到问题,一个电话,他马上给解决。从种到销,都有保障,我们心里踏实。”在兰西县赤松茸种植基地,提起带动400多户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的“大能人”李东辉,父老乡亲个个竖起起大拇指。
土地·乡亲
七月末的北方,虽值酷暑,但若在早上四点钟起床,你甚至能感受到一种秋的微凉。无论睡得多晚,李东辉都会在这时候起床,看看房前屋后的菜地,除草几乎是每天必做的;几株正在缓苗的澳洲桃树,叶子懒懒地垂着;大棚里正在培育的西蓝花苗,长势倒是喜人,过几天就要给农民移栽到大地了。
早上六点,李东辉开着自己的越野车,去往同他合作的各村屯种植户的家。眼下正是赤松茸的种植季节,他这个农民眼里的“万能专家”不放心,总要一户户指导,一个个大棚看过,心里才踏实。
李东辉今天的行程,主要在兰河乡,第一站是拥军村。车子轻快地行驶着,车速并不很快。李东辉习惯在空气清凉的早上,看着两边绿油油的稻田和披着雾水的蓝天,像电影胶片一样,从车窗边轻盈地掠过……
前方,一个香瓜摊,孤零零的摆在路边,像是突然被魔术师变出来似的。李东辉停下车,探着头问摊主:“哪种甜?”对方拿起一个绿里泛白的瓜,说:“还是你这个好!”“给整几个!”“哎!”对方一边回答,一边麻利地挑了五六个瓜装到车上。“走了!”李东辉一边挥手,一边发动车子。“又得晚上才回来?”“是啊,今天事多。”李东辉和摊主的对话,像极了和亲戚唠嗑。
2010年,李东辉回乡创业,成立兰西县康荣镇康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时,或许并未想到,这方水土指引他走上的,是一条千回百转、却也情深义重的路。十年光景,他陆续建起了24栋温室,56栋冷棚,1栋超级大棚,还有4000平方米的冷库……蓦然回首,他自己也不敢相信,居然在房前屋后不起眼的小菜园里,为父老乡亲们种出了希望。
赤松茸
在村民眼里,李东辉好像什么都懂,无论是茄子、辣椒、青刀豆,还是眼下最挣钱的赤松茸,凡是庄稼的问题,找李东辉都能解决。他的手机也因此成了24小时热线电话,至于几十个微信群里的提问和求助,更是多到了看也看不完。
虽然时间尚早,但得知李东辉要来,家家户户都等着他现场指导。兰西县赤松茸种植协会会长郭世明见到黑衣长裤、一身休闲打扮的李东辉,一个箭步迎上来,说:“大伙儿都盼着你来呢,估计你一时半会儿走不了!”
郭世明是县里第一批跟着李东辉种植赤松茸的,去年一个大棚的纯利润就达到了8000多元,今年又增加了面积,一下子种了11个大棚的赤松茸。
李东辉笑着说:“走,看看你们拌的基料去!”拥军村的小路,成了加工基料的临时场地。
兰河乡种植赤松茸的基料,用的是李东辉自行研发的配方,其中大部分材料是玉米秸秆,还有玉米芯、稻壳,稻草等,再搭配一定比例的牛粪,然后浸水,等待发酵,种出来的赤松茸品质特别高。
两年前,李东辉响应政府号召,用废弃秸秆代替传统基料种植赤松茸,让本来就产量高、成本低的赤松茸,每亩又节约成本300元,同时每年可利用废弃秸秆近4000吨,解决了一部分秸秆焚烧难的问题,村民们拍手称快,种植赤松茸的积极性更高了。
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牛粪味儿,李东辉像是丝毫没有察觉,他轻轻弯下腰,用手拨开基料堆顶层,仔细查看下面的情况,凝重的表情渐渐舒展开来,嘴角一牵,露出了难以察觉的一抹微笑。
大棚
“赶紧通风”,李东辉斩钉截铁地说。
说这话时,他正蹲在柳罐印子屯种植户赵向全的大棚里,顾不得棚里闷热难当,十几只蚊子饿虎扑食般地围过来。他扒开基料和土壤,看到菌丝长势良好,松了口气,说:“土壤厚了,缺氧,赶紧刨一刨!最要紧的是通风,马上把塑料布撤下来!”赵向全连忙点头说,好!
走出大棚,他还不忘叮嘱赵向全:“你记住一个标准:如果人在大棚里呆着凉快舒服,蘑菇也会长得好;如果人在大棚里都呆不住,那蘑菇也就很快‘挂’了。”
一上午马不停蹄,几十家种植赤松茸的大棚看下来,李东辉还真发现不少问题:有的土太厚太实了,需要用耙子松一松;有的湿度过大,直到蘑菇出来前,都不用浇水了;还有的土壤温度过高,光喷水是不管用的,必需用井水灌溉,浇透了才能降温;问题最多的,是通风不畅,导致大棚闷热,菌丝很容易被闷死,于是,他一遍又一遍地向村民强调着:通风!
遇到大棚通风良好、土壤温度和湿度都达标的,李东辉便霎时轻松起来,忍不住夸上一句:真板正!
被他夸奖的大棚主人王立国,是曲名屯的赤松茸种植经纪人,他带着金边眼镜,笑容斯文,因为做过教师,有文化,又是一副热心肠,被李东辉早早地发展成为经纪人,在自己种植赤松茸的同时,还帮村民解决技术上的难题。
王立国兴奋地对李东辉说:“想不到,赤松茸的口感这样好,只要送给亲戚朋友,没有不回来找的。拿到市场上更是好卖,回头客特别多。用它包饺子、做汤、下面条,哪怕清炒,味道都很好。这一棚弄好了,卖个万八的不成问题。”
能人
下午两三点钟,太阳开始发威,室外温度飙升至一天最高。趁着农民不进棚的空档,李东辉开车来到呼兰河畔,旁边是兰西当地有名的东林寺。他喜欢抽空来这里坐坐,让河水的平静,冲去每天奔忙带来的疲惫与浮躁。
强烈的阳光,忽然被不知何时飘来的大团大团的云,给遮住了,风拂过河面,送来难得的清凉,李东辉的心也跟着沉静了下来……
这个农民眼里的“大能人”,很少向人倾诉他这些年吃过的苦。大家以为,李东辉厉害,是因为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生的身份,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只念了一年,就辍学打工去了。
李东辉考上东北农大那年,家里只有两间草房几亩田,哥哥上学的钱都是借的,还欠着几万元的外债,实在拿不出、也借不到他的学费了。为了不让母亲为难,他说:“我不念了,直接工作,将来无论混成什么样,我都不怪你!”
多年后,在北京一家农业公司做到销售总监的李东辉,因为母亲生病,他有了回乡创业的打算。正赶上兰西县大力扶植绿色种植产业,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了家。
跨过人生数不清的沟沟坎坎,李东辉已经明白,他与家乡的河水、土地和乡亲,是生命的共同体。一个人发展得再好,也难敌自然和人生带来的种种变故,只有大家相互依存,一体发展,才有力量达到理想的彼岸吧?他想。
这一刻,李东辉很想把自己沉淀成呼兰河底的石,踏实,坚忍,经得起岁月冲刷。一只毛毛虫爬过脚边,他拾起一根草棍儿,轻轻将它挑起,放进了一旁的草丛里……
记者:杨宁舒
摄/记者:邵国良 郭俊峰
编辑:李航
责编:金鸿雁
审核:李国玉
统筹:张瑜
监制:刘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