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引发各方对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和高度关注。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实、储备充足、供应充裕,市场运行和价格总体平稳。我们对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有充分信心,对支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有充足底气。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一、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交锋碰撞,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保障粮食安全面临许多新挑战。要从世情国情粮情出发,切实增强办好“头等大事”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世界上真正强大、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我们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粮食方面出了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只有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粮食安全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粮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充足,则市场稳定、人心安定。高水平、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为食者造福”,让城乡居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也可以“为耕者谋利”,增加种粮农民收入;还可以“为业者护航”,促进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粮食安全是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支撑。粮安天下。受疫情、干旱和草地贪夜蛾、沙漠蝗虫等病虫害影响,近期国际粮食市场大幅波动。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稻谷、小麦连续多年产大于需,口粮库存能满足1年以上的市场需求;日应急加工能力约19亿斤,按每人每天1斤粮计算,仅粮食应急加工企业的日加工能力就够全国人民吃1天多。充足的储备和库存、强大的应急加工能力,确保了我国粮食市场供应量足价稳,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了主动。
二、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近年来全国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深入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一)坚持以我为主,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碗里主要装中国粮,这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人口大国,依靠国际市场解决吃饭问题,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一个国家只有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只有做到手中有粮,才能确保心中不慌。
(二)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划定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持续增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等建设力度。2016年至2018年,每年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以上。201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三)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建设粮食产业强国。“产业强,粮食安”。要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自2017年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近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资本投入550多亿元,以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为抓手,在产后减损促增收、源头把控保安全、品质引领好粮油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树立起从增产向提质转变的鲜明导向。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企业达到2.3万户,年工业总产值超过3.1万亿元,产值超千亿元省份11个,其中山东省超过4000亿元。
(四)加强粮食安全制度建设,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制度是关系粮食安全保障的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制度建设,不断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切实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积极性。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情况考核,强力推动了粮食安全责任落实。建立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粮食储备制度,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协同配合的政府储备体系逐步健全。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9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较前年大幅上升。
(五)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在立足国内保吃饭的前提下,适当进出口,有利于调剂部分国内粮油产品余缺,有利于深化国际粮食合作。近年来我国粮食贸易和对外合作不断加强,2019年粮食进口总量1.06亿吨,其中大豆8851万吨;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投资,推广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技术和经验。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力所能及地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更好地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三、切实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第一,压实粮食安全责任,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把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完善地方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等方面,作为2020年度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重中之重,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和程序;认真实施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和中央储备粮管理年度考核,优化考核方案、注重增强实效,坚决担起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第二,深化收储制度改革,搞活粮食市场和流通。认真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释放鲜明有力信号,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防止“谷贱伤农”为底线,统筹谋划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让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积极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协调做好信贷、运力、库容等保障,畅通粮食销售渠道。创新办好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充实拓展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功能,促进产销合作和跨区域流通。
第三,加强储备安全管理,增强抵御粮食市场风险能力。优化储备粮规模结构,提高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比例,引导有条件地方根据需要扩大成品粮油储备覆盖范围或扩大储备量。优化储备区域布局,中央储备主要布局在战略要地、粮食主产区、交通要道和有特殊需要的地区,地方储备主要布局在大中城市、市场易波动地区、灾害频发地区和缺粮地区。加强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协同运作,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
第四,优化保供稳价机制,创新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着力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现代物流工程、智能化管理提升行动等重大支撑项目,构建各环节协同联动的机制,促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实现“产购储加销”有机融合、有效链接,积极防范应对粮食领域的各种风险挑战。加强市场监测预测,及时研判、发布预警,用专业权威声音有效引导舆情、稳定社会预期。
第五,着力强化规划引领,加快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和应急能力建设。认真组织编制“十四五”时期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布局一批大型粮食物流枢纽,增强分拨集散能力。加快建设高标准“绿色粮仓”,实施绿色智能仓储功能提升行动。逐步完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保障的粮食应急管理体制,综合考虑地区间生产消费、仓储物流等因素,建立完善省际或市域间粮油对口支援机制,形成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粮油应急保供网络。
第六,加快推动立法修规,加快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治理现代化。积极争取有关方面重视支持,着力推进《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修订出台《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制定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条例,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粮食安全责任;完善粮食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急需重要标准,出台粮食储备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标可循。
免责声明:中国食品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 网站转载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有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