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供应有保障,生产不放松1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引发国际粮市连锁反应。3月下旬以来,10多个粮食出口国相继宣布暂停或限制粮食出口,国际粮价随之大幅上涨,国内一些城市也出现了市民抢购、囤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引发国际粮市连锁反应。3月下旬以来,10多个粮食出口国相继宣布暂停或限制粮食出口,国际粮价随之大幅上涨,国内一些城市也出现了市民抢购、囤积大米的现象。我国粮食供应能否满足国内需求?中国的粮食安全能否经得住国际粮市波动的冲击?这些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我国粮食生产和进口情况究竟如何呢?国家权威部门近日再次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连续5年稳定在6.6亿吨以上,去年粮食产量6.63亿吨,其中谷物6.1亿吨、豆类2130万吨、薯类2885万吨;小麦、稻谷等谷物库存可供全国消费一年,去年进口谷物1468万吨(主要为优质大米和强筋小麦),仅占全国年消费量的2%左右。我国的主粮(小麦、稻米)自给率达到了95%。

此次疫情对我国粮食作物种植和生长影响并不大。北方冬小麦去年冬天就已播种,由于雨水较足,目前普遍长势良好,夏粮丰收在望;惊蛰过后,疫情逐步缓解,南方就开始了春耕备耕,目前早稻栽插已进入尾声,中稻育秧也在进行之中。另外,受疫情影响,今年可能有部分农民工留乡务农,为农业生产补充了劳动力,有利于粮食种植种植。因此,今年我国主粮产量和供应充足、价格平衡,应是大概率事件。

部分市民之所以产生粮食恐慌,很大程度是不了解我国粮食供应的真实状况,听信了一些自媒体对粮食危机的揣测和渲染。笔者相信,随着真实信息的传达以及市场上粮食源源不断地供应,市民的恐慌很快会消除。不过,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应该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重点补齐短板,把粮食安全的堤坝筑得更高更牢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耕地面积在全世界排名第四位,但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多年来,国家一直要求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但某些地方的政府官员存在重工轻农的思想,在发展工业和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对耕地的保护不太得力。此外,由于个别基层政府把关不严、农民缺乏粮食安全意识,村民利用耕地建房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部分优质耕地被毁。如今,永久基本农田都得到了保护,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不到位甚至以次充好的现象。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把保护耕地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快提高新补耕地的土壤质量,使其能种粮、能产粮,同时对原有耕地进行提质改造,使其能多种粮、多产粮。

再好的耕地也得有人来耕种。前些年,由于种植收益低,加之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许多耕地被弃耕甚至抛荒。近年这种状况大大好转,但仍有一些耕地闲置,种单季稻的现象更是普遍,浪费了宝贵的耕地资源。显然,农民种粮积极性还有待提高,这首先需要地方政府落实好相关补贴政策。比如,国家有部委在今年春耕之前就宣布,提高早籼稻和中籼稻的最低收购价格、增加对双季稻的补贴,各地认真落实,效果立竿见影。据笔者了解,许多种粮大户今年已经增加了双季稻的种植面积。

要让农民愿意种粮、积极种粮,关键还得发挥市场的作用,增加粮食种植收益。在这方面,地方政府也可大有作为,比如,创新推广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减轻农民种粮的劳动强度,降低粮食生产人工成本;健全和发展本区域的粮食全产业链,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从而提高粮食生产的附加值。事实证明,凡是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得好的地区,农民的种植收益就更有保障,种粮积极性也就水涨船高。

稳定并提高粮食亩产量,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过去,农民通过多施化肥,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近年,国家推行农业绿色发展战略,过去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产手段已难以为继。今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农业科研机构要不断创新推广粮食生产技术,选育推广更多的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对农民的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另一方面,种粮者特别是种粮大户要改变依赖化肥增产的老观念和习惯,多学习、多请教,提高自己的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确保粮食持续稳产高产。

有粮心不慌。我国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战略是十分正确的,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守护好耕地,不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实现粮食长期稳产高产,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史玉根)

免责声明:中国食品新闻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 网站转载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有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138199759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