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6月18日讯(记者 郑炳巽) 在收到上市主体与保荐机构的发行撤回申请之后,上交所已于17日晚间终止了对“上海生生医药冷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生生”)在主板上市的审核。
由于生物医药冷链服务在中国属于新兴行业,目前国内暂无类似于上海生生的同行业上市公司,上海生生一度被冠以“医药冷链第一股”的头衔。如今,随着上海生生上市进程终止,中国有望诞生第一个医药冷链上市企业的可能性也暂告一段落。
作为一家生物医药冷链服务商,上海生生自成立以来,主要为药物研发、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商业成品药等领域的客户提供一体化的冷链服务。当前的主营业务包括“创新药研发和生命科学冷链服务”、“药械商业流通冷链物流”、“国际医药冷链服务”、“细胞治疗冷链服务”,以及“新材料和冷链装备销售”。
其中,创新药研发和生命科学冷链服务是上海生生收入的核心来源,对公司业绩起伏起到关键作用。2020-2022年间,创新药研发和生命科学冷链服务分别实现营收2.12亿元、3.45亿元、4.42亿元,占主营收入比例分别为79.01%、65.77%、69.64%。该业务在服务上覆盖了从药学研究、临床前研究到临床研究的创新药研发全生命周期。
IPO文件显示,上海生生目前覆盖超过7000家生物医药行业客户,知名客户包括恒瑞集团、复星集团、正大天晴、君实集团、药明康德、金域集团等。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家服务商,上海生生的营收增减势必与下游客户的经营情况密切相关。
2020-2022年,上海生生分别实现营收2.69亿元、5.25亿元、6.34亿元,在整体收入增速上,2021年比2020年大幅增长95.32%,但进入2022年营收增速回落至20.92%。同一时期,对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81.19万元、8951.33万元、7971.99万元,2022年的净利润增速为-10.94%,承压明显。
事实上,在问询文件里,上交所曾要求上海生生结合客户业务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情况以及下游行业需求变化等情况,分析未来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情况。
根据上海生生的回复,在不同业务上,合作客户都有在报告期后出现一定的业务量减少的情况。以最核心的创新药研发和生命科学冷链服务为例,虽与君实集团的合作正常,但对方需求量有所减少,观合集团则不仅存在业务需求减少,还引入了上海生生之外的其他供应商。
上海生生还透露,2023年1-6月,由于受到客户对于创新药研发投入放缓、部分客户需求变动以及公司减少盈利不及预期项目合作等因素影响,公司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占2022年度比重为47.52%,期后业绩增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医药行业的低迷情绪仍有待出清。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国内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85起私募股权融资事件,较上月114起减少25.44%,已披露的融资总额约30.58亿元,较上月39.10亿元减少21.78%。同时,月内A股无企业上市,IPO持续低迷。
另据国信证券对49家A+H股创新药公司财报的统计分析,2023年创新药板块收入1467.2亿元,同比增长16.7%,归母净利润-66.8亿元,同比下降75.9%;2024年一季度收入156.0亿元,同比增长30.8%,归母净利润-13.9亿元,同比下降39.5%。
国信证券同时选取了16家已经商业化且具备一定销售体量的biotech公司作为样本,分析后发现,2023年仅有5家公司的研发费用增长超过10%,仅有1家公司的研发费用增速在0-10%之间,剩余10家公司的研发费用均出现下降。
上海生生还意识到,随着更多新参与者加入医药冷链服务行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上海生生或将在未来面临市场份额降低的风险,业务和业绩也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甚至出现下滑。
《科创板日报》记者致电上海生生,询问后续是否有新上市安排,以及进入2024年后公司下游客户的业务需求是否回升,企业人员均未作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