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3729字 | 阅读时长约10分钟
7月28日,重庆冷链物流行业“十四五”规划在市政府官网发布。近年来,随着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和生鲜电商、蔬果宅配等新经济模式兴起,冷链产业迎来了黄金机遇期,重庆也对这个产业寄予厚望——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畅通高效、安全绿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具体目标上,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日消费1千克冷链商品需求,基本满足城市居民2公里以内、农村居民5公里以内采购冷鲜食品商品需求。资料显示,近年来重庆市肉类、果蔬、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等冷链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冷链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业态模式不断创新、产业地位不断提高。但重庆日报在多方调研之后发现,冷链产业要真正跑上“热”赛道,还需要疏通在市场培育、运营成本、监管环节三方面存在的“堵点”。这不仅是重庆市冷链产业的“堵点”,也可能是每个省份都会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堵点”也是整个冷链产业都需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堵点之一
市场:大多数冻库“吃不饱”“老板,今天这些菜放不放冻库?”“不放,冻库没开,况且就这点量,很快就卖了。”7月20日,开州区临江镇明月村现代农业产业园,村民肖登翠指着刚采摘的黄瓜、西红柿和板栗南瓜,向现场负责人杨升亚询问,得到的答案和之前一样。这座产业园是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起来的,占地150亩,有38个蔬菜大棚,为了存放蔬菜,同步建设了3座冻库。“放冻库,有必要吗?划得来吗?”回复完肖登翠后,杨升亚心里两个疑问一闪而过。事实上,接近40℃的天气,摘下来的蔬菜要不了多久就要蔫,杨升亚岂能不知。但现实让他不得不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一是蔬菜的量不大,也许很快就有贩子来拉走;二是冻库的成本太高,一座冻库一个小时要10度电,这点蔬菜才值多少钱?”三伏天都不放冻库,其它时间就更不会放。杨升亚坦言,两个多月以来,3座冻库基本闲置。在重庆的冷链物流体系中,冻库是作为节点而存在,并按照容量大小分为3个级别:一级节点,库容量在10万吨以上;二级节点,库容量为5000吨至10万吨;三级节点,库容量则在5000吨以下。在重庆市,像明月村这样的“产地库”,共有400余个,均属于三级节点。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大多“吃不饱”,利用率较低。究其原因,负责“产地库”建设的市农业农村委市场品牌处处长罗松的观点是,产地库的存在原本是为了解决农产品产后损失问题,但由于许多农产品产地规模不大,而且是季节性出货,造成了冻库的闲置。自己用不上,能租给别人用吗?“想倒是想,但周围没什么蔬菜瓜果基地,从更远的地方运过来又不划算,况且别人也不晓得我,王玉林的眉头就皱得越紧——公司已经投入了3.3亿元,要想回本,来日方长。在冷链物流这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主城的消费市场和客户群体大、货源渠道多,而区县则处处受限于市场体量——或许,这就是症结所在。堵点之二
成本:运营费用居高不下
“库存周转快,那物流是否很给力?”
冷链物流,车辆是关键。因此,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制定了专门的补助政策:企业购买冷藏车辆可获得裸车价格30%的补贴,但每台最高不超过4万元。在不少从业者眼里,这个标准还是有些偏低。“现在油价上涨,所以我们就想买新能源车,但价格确实承受不住。”重庆得盛物流法人王德胜说,一辆氢能源车报价高达120万元,退而求其次买电动冷藏货车,续航里程又太短,最后面临着两难境地。同样的烦恼,涪陵宏吉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向海也有:“必须购买重庆品牌汽车,才能获得补贴。但重庆品牌车辆的尺寸和我们的需求不太相符,所以没享受到补贴。”同在涪陵的重庆盛安冷链物流有限公司,也面临着不小的成本压力。“冷藏车买成二十几万元,一共买了8台,但运营起来太难了。”该公司总经理敖晟抱怨,“油费、司机工资、保险,哪样都是钱!”盛安冷链的收费标准是4.5元/吨/公里,而上述成本加起来,单价便接近3.5元,这还没算上折旧费、维修费。另一个让敖晟、向海颇感无助的情况是,在货运价格已如此之低的情况下,很多时候还装不满或返空,“我们的货车荷载量是5吨,但经常一吨两吨也在跑,没办法啊!”敖晟说。沉重的经营压力,让部分企业开始“不按规矩出牌”。采访过程中,不止一家冷链物流企业负责人坦陈,就近送城区的时候就用厢式货车,“反正最多个把小时,不会坏”,对品质要求比较高的客户,他们才用冷藏车。与此同时,“冰块+棉被”的“土法冷链”仍然大行其道。更让记者惊讶的是,迫于成本压力,个别企业会时不时人为关闭冻库的制冷机。“不关吧,成本顶不住;关吧,良心受不了。真心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企业更多的关怀。”一家企业老总如是说。堵点之三
监管:多个环节仍有空白
种种乱象,实际上都指向了一个问题——监管。
监管谁?监管什么?谁来监管?怎样监管?这是农产品能否保证全程冷链的几个核心问题。从2019年开始,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就着手推动这件事,招标建设重庆城乡冷链信息平台,提升全程追溯能力,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来解决当前冷链物流“断链”“伪冷链”等突出问题。“起初定了肉类、蔬菜和瓜果3个组,后来发现蔬菜和瓜果的货值不高,企业跟进建设的积极性不强,只好先从肉类试点。”城乡冷链信息平台的实施方、重庆嘉源易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崔西乔告诉记者。城乡冷链信息平台能否解决上述4个问题?记者调研发现,在已覆盖的范围内效果不错,但仍存空白。7月23日凌晨,一批生猪被送抵涪陵宏吉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场。经过采血、疾病检查、出具检测报告、放血、烫池、切割等环节后,猪肉被放进了排酸库,在0-4摄氏度的环境中静置24个小时。第二天半夜,这批猪肉被运往主城一家知名超市,进而送上市民餐桌。在这约30个小时里,包括冻库温度、冷藏车GPS及温湿度、超市冷鲜柜温度等在内的各种数据均已通过传感器和抓取装置,同步上传到城乡冷链信息平台上,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平台就将发出警报,提请监管部门注意。同时,在超市这一销售终端环节,市民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到这批猪肉的生产、销售信息。为何从超市入手?
“一是培养市民的消费习惯,让他们逐步接受可全程追溯的冷鲜肉,用市场倒逼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市政府口岸物流办物流产业处处长李颜解释,重庆市民普遍喜欢即宰即销的热鲜肉,但刚刚放血的牲畜,肉温为40-42摄氏度,容易滋生细菌等微生物。而冷鲜肉始终处于低温控制下,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被抑制,品质更有保证。二是超市本身对供应商的要求比较严格。“通过把控住超市这一终端环节,进而对上游供应商、运输、中转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管,从而保障民生食品安全可追溯。”李颜说。然而,几个问题依然亟待解决:一是目前接入这一平台的仅有部分知名超市的部分门店,更多的连锁超市还在“门外”;二是市民能接触到生鲜食品的地方不仅有超市,还有千千万万的农贸市场。后者的供应渠道更多、供应商更加复杂,监管也更难;三是对市外的供应商如何监管,尤其是在源头和运输环节,这需要更多的顶层设计;四是数据的应用方面,必须整合调配冻库、车辆等信息,高效实现货找车、车找货,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专家访谈
重庆交通大学教授葛显龙
冷链物流产业需规范与培育数据显示,重庆市已有规模以上冷库(库容100吨以上)764座、库容210万吨,冷藏运输车辆保有量约3100辆。但重庆冷藏车人均拥有量规模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数据为0.49万人/台车,而重庆仅为0.97万人/台车。同时,冷藏车闲置率较高、货源量较少、行业规范较差、部门合力不够等问题,也制约着这个产业的发展。“作为一项起步较晚的产业,重庆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物流网络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葛显龙表示,这个行业面临着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弹性、智能化冷链设施设备更新换代、冷链公共设施共享等趋势,要抢抓机遇,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培育流通和消费市场。
由于我们不是主要产地市场,那么就大力培育流通和消费市场,成为集散地,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周转效率,提高整个行业的供应水平。二是要形成行业规范。
目前,冷藏车市场大量被传统的货运车辆挤占,生存举步维艰。同时由于需求和供给错配,需求是分散的、零散的,没有整合起来。一定要有一张整体的网络,把这些分散的需求整合起来,通过仓库的分拣、合并、线路规划,可以成倍提升城市内配送的效率,减少农产品的损失。三是要进一步培育消费习惯。
北上广深等城市,对冷鲜肉的消费远远大于热鲜肉,重庆则相反,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宣传和引导,增加消费者对冷鲜食品的了解,通过消费反作用于企业和行业发展。最后,要进一步增强部门合力,培育配送、仓储、销售等环节的龙头企业,使其发挥带动作用。来源:人民网 | 中冷联盟整理编辑发布
往期推荐
用实力摆“库”!第七届中国冷库产业年会向您发出邀请
破局·立势,韧性生长!第七届中国冷库产业年会相约南京
成果显著!安徽省已超额完成冷链建设任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