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茶一粥对付脂肪肝

脂肪肝是西医病理学的概念,其本质是肝细胞内堆积的脂肪过多。传统的中医理论中,没有对脂肪肝的讨论,现代专家们认为其基本病机是湿浊沉积于肝脏。 湿浊的产生较复杂,主要牵扯到两个脏器的功能失调

脂肪肝是西医病理学的概念,其本质是肝细胞内堆积的脂肪过多。传统的中医理论中,没有对脂肪肝的讨论,现代专家们认为其基本病机是湿浊沉积于肝脏。

湿浊的产生较复杂,主要牵扯到两个脏器的功能失调,即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简单地说,脾的作用就是把吃入的食物转变为比较精微的物质,使之可以被人体直接利用,比如提供生命需要的能量或成长需要的物质等。健康人的脾可以把食物中的精微物质提取得特别纯净,不包含杂质。但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脾的运化功能减弱就不同了,脾不能很好地分离清浊,就会导致浊腻的物质掺杂在气血中运行,沉积在人体很多部位,如沉积于皮下或腹部就有肥胖的表现,沉积在血管壁中造成血管的狭窄,沉积在肝脏就形成脂肪肝。因此,针对湿浊过盛的情况,必须要健脾。另外,肝能促进脾的运化,如果缺乏肝的疏泄,脾的运化能力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健脾的同时也要辅以疏肝。推荐三个验方,可疏肝解郁、健脾益气,缓解脂肪肝。

青皮红花饮

青皮、红花各10克,去杂质、洗净,青皮晾干后切成丝,与红花同入沙锅,加水浸泡30分钟,煎煮30分钟,用洁净纱布过滤,去渣取汁即成。也可代茶饮,连续冲泡3~5次,当日饮完。此方可疏肝解郁、行气活血,适用于肝郁气滞型脂肪肝。

青皮辛苦而温,专门入肝、胆经,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导致的胸闷胁痛、乳痛、疝气、食积、腹胀等,能够破气散结、舒气止痛,即对郁结的地方进行疏通,使气血运行更加流畅,自然可以把沉积的湿浊带走,类似于河流中水流加速会冲走泥沙。上文提到,疏肝有利于脾的运化,青皮的苦温行气为脾运提供动力。红花能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治经闭、痛经、胸痹心痛、跌打损伤、疮疡肿痛等症。为什么要用活血的药呢?中医认为,疾病有气分和血分的区别,气分的病较表浅,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治疗,疾病就会转入血分,使机体内存在一些血瘀的因素。脂肪肝是慢慢形成的,湿浊长期存在会影响血液的运行。青皮作为理气药,只能对气分起到调理作用,和红花共用,能配合发挥理气活血的功效。

葛花茶

取葛花15克、丹参10克、苦丁茶4~5片,加水适量,煮沸后小火煮30分钟,取汁当茶饮。适用于长期酗,湿瘀互结者。

脂肪肝可以分为两大种,即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前者是饮酒过度造成的。自古以来,中医就认为酒客多湿热,经常饮酒的人,很多都有舌苔厚腻、面部污垢不洁、性情急躁易怒、二便不畅等湿热表现。饮酒者的湿热从何而来?酒是粮食酿造的,去掉了粮食的残渣,只保留了清净的酒精,所以偶尔小饮可宣通气血。但如果酗酒,就使得摄入的酒精超过人体的代谢能力,堆积起来生成湿浊;同时,饮酒后肝气得不到疏泄,湿浊更容易在肝脏沉积,形成脂肪肝,甚至发展为肝硬化。

葛根自古以来就是解酒的良药,它善于升清阳、止消渴,它开的花就是葛花。中医认为诸花皆升,所以葛花的升清作用更强。古代有一个方子叫葛花解酲(音chéng)汤,就是专门解酒的。《本草纲目》记载,丹参能“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且丹参性凉,针对长期饮酒形成的湿热更有针对性。苦丁茶性味苦寒,具有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的作用,和丹参一样清心除烦。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它可以降低血脂,对脂代谢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脂肪肝的防治无疑也是有利的。

党参小米粥

党参10克、茯苓10克、扁豆20克、荷叶10克,加水适量,先煮30分钟,加入小米100克,小火煮成粥。精神萎靡、面色淡白、食欲不振属脾气虚弱者可常服。

如果人的脾气比较虚弱,体倦乏力,大便稀溏,往往接受不了破气活血清热的药物,要以健脾为主,配合升清降浊。本方用党参健脾益气;扁豆除了健脾,还有祛湿作用;茯苓能够淡渗利湿,有降浊的趋势;荷叶善于升清,药理研究也表明荷叶有确切的降脂作用,很多减肥方里面都用到它,所以也可给肝脏减肥瘦身。四味配合起来,能够清升浊降,把沉积在肝脏的湿浊运化开。

需注意,食疗方作用缓和且薄弱,如果脂肪肝比较重,不能过于依赖它们,以免耽误病情,应找医生辨证论治,服用正规的中药方。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138199759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