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牌大会看非遗工坊:传统手艺新业态,激发乡村新活力
图/受访者提供
“2023非遗品牌大会”于3月23日至3月25日在广州市文化馆新馆隆重举办。大会广邀全国非遗品牌、非遗工坊、非遗传承人及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共谋非遗品牌发展,共享非遗品牌建设经验。
非遗工坊是本次大会的重要板块之一,大会设置了非遗工坊品牌展,重点展示来自全国各地的30家非遗工坊品牌及相关成果。在此次大会的主题论坛上,专家学者和各非遗品牌负责人也围绕非遗工坊等脱贫攻坚成果案例,展开了热烈讨论。
这一系列举措,正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遗的活态传承、传播及产业化发展的体现。广东在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过程中,也借助非遗工坊,发挥岭南乡村的独特优势,开辟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
雪梅刺绣非遗工坊负责人传授刺绣技艺
政策助力乡村创新“非遗+”
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各地依托当地富有特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的非遗资源,因地制宜建设非遗工坊。
2018年,国家确定了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2022年7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广东省正式开始全面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工作。非遗工坊从初期的一种创新性扶贫模式,逐步转化为助力“非遗+旅游”“非遗+农业”“非遗+产业”等“非遗+”新业态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全国共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
如今,我国各地已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非遗工坊位于脱贫地区,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展示展销活动等,带动了当地群众居家就业、就近就业,增强了当地群众的文化自信,促进了当地的乡风文明建设。
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三部门公布了66个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涉及纺染织绣、食品制作、雕刻塑造等多类非遗项目,覆盖了44个脱贫县、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是全国2500余家非遗工坊的代表,体现了各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成效。
广东是非遗大省,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今年2月底,广东省2022年度十大优秀非遗工坊建设案例正式公布,包括梅州市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非遗工坊、化州市化橘红中药文化非遗工坊在内的10家非遗工坊入选。
此次2023非遗品牌大会非遗工坊品牌展,遴选并展出了来自全国的30个非遗工坊品牌,展现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非遗品牌在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展现了广大非遗传承人和脱贫群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创优争先的精神风貌。
非遗品牌展览现场
祖传技艺 造福大众
在非遗工坊品牌展的展区现场,一个手工刺绣工艺品展位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虎头鞋、虎头帽、花样繁多的荷包……这是来自山西太原娄烦县的雪梅刺绣非遗工坊展位。在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布的“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中,雪梅刺绣非遗工坊名列其中。
娄烦刺绣属于晋绣的一种。“我的刺绣手艺是祖传的。在娄烦当地,会针线活的妇女很多。之前忙里偷闲绣个鞋垫、绣副鞋面,也只当作个人爱好,或互赠的礼物。从来没想过还能为村民带来财富。”
40岁的娄烦“绣娘”尹艾仙是雪梅刺绣非遗工坊的负责人之一,也是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
她告诉记者,2019年,她和姐姐妹妹成立了雪梅绣坊,通过朋友圈和网络直播开启了刺绣事业,很快拥有了一批客户。
经过几年的发展,尹艾仙三姐妹带领着300多名当地群众,凭着一手好绣活实现了年产值300多万元。她们还在当地开设课程培训班,免费培训当地群众近2000人次。
雪梅刺绣非遗工坊负责人传授刺绣技艺
记者还在现场看到,来自广东的三家非遗工坊品牌参加此次展览。它们分别是广州市百匠园非遗工坊的“罗洞工匠小镇”品牌、化州市化橘红中药文化非遗工坊的“橘星”品牌,以及梅州市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非遗工坊的“光德镇”品牌。
其中,化橘红中药文化非遗工坊由化州化橘红李氏橘园第二十四代传人、广东省化橘红中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李锋于2009年成立。
李锋在展示化橘红压珠技艺
记者了解到,该非遗工坊目前已拥有化橘红种植基地1万多亩、化橘红生产厂房15000平方米以及化橘红博物展览馆、文化馆约1400平方米。“通过非遗化橘红带动周边致富”是李锋多年以来的愿望。
在李锋看来:“祖传技艺只有应用到现代化大生产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造福大众,才能更好地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
李锋告诉记者,化橘红非遗工坊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农民把土地流转到企业,公司建立基地,同时又返聘农户到基地工作,给予工资。农民一方面获得林地租金,另一方面又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另外,公司还无偿提供优质种苗给农户,培训农户种植养护知识和技术,提高农户种植养护技能。
“目前,化橘红非遗工坊稳定就业人数100多人,每到采摘时节,能提供近8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化州当地6000多农户种植化橘红致富。”李锋说。
搭建平台 文化振兴
在此次大会的主题论坛品牌对话环节,几位非遗传承人结合自身实践,围绕非遗品牌的创新发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话题,分享了鲜活的案例。
主题论坛品牌对话
青海刺绣行业协会会长苏晓丽在论坛上介绍,“刺绣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她介绍,青海成立了青绣数字化总部,目前吸纳当地140家企业(工坊)入驻,培养了将近40名工坊带头人,培训绣娘1500人,直接间接带动从业人员15万人(次),累计实现消费收入2亿元。
河北衡水内画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自勇在论坛上提到,自己创建的衡水内画非遗工坊,自2019年以来,共举办10期衡水内画技艺传承创新暨扶贫工坊培训班,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参与培训指导,培训学员1560人次,人均月增收约2200元。
论坛中的这场品牌对话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主持,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乡村,进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让非遗回归乡村地区是必然选择。”
他认为,近年来,全国各地通过加强非遗工坊建设,带动当地群众学习非遗相关知识和技能,在生产实践中推动当地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效助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有力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非遗工坊将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非遗研究者、设计者,以及相关企业结合起来,共同搭建一个平台。非遗工坊打造能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的产品。非遗传承人成为乡村致富能手,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也推动了项目传承活力的提升,帮助当地群众在就近就业的过程中增进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宋俊华说。
源于广州,面向全国,非遗品牌大会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
近年来,广东持续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岭南非遗不仅“活”了起来,更“火”了起来。
滑动指尖,请随小人“走进”岭南非遗精美手绘图卷吧!
b·
交互海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朱绍杰 吴依桐(实习生) 刘苗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 力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138199759
标签:
食品安全网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风劲帆满图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