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一时的“小肥羊”,如今却很少能够再听到他们的名字。到底经历了什么,让“小肥羊”火锅从鼎盛走到现在的局面?
1999年,小肥羊创始人张钢经过大半年的尝试和研究,终于熬制出了小肥羊秘方。准备开店前,大家正在发愁该起个什么名字时,张钢随口说了句“小肥羊”,一旁的媳妇当即激动地说:“这个名字好啊,又与涮羊肉有关,吃完了肯定忘不了,又好记,就这个吧。”就这样,小肥羊在内蒙古包头市开了第一家面积300平方米的火锅店。
此后,小肥羊携加盟连锁疯狂跑马圈地,5年后成本土餐饮领军品牌,7年后引入外资风投,9年后在港股上市,13年后全球餐饮巨头百胜接盘。跟一场神话一样。然而,跟很多引入资本巨头的餐饮品牌一样,风光无限的“中华火锅第一股”被控股后,一蹶不振,慢慢的开始走下坡路,如今在热闹的街区都少有“小肥羊”的踪影。曾经开的遍地的小肥羊,为什么从此一落千丈?
自第一家加盟商于2001年在河北市场被授权后,小肥羊以此为基点,开始了连锁加盟扩张之路。为了加快跑马圈地的速度,小肥羊一方面降低加盟门槛,另一方面授权省级加盟商发展区域加盟。两大策略,让小肥羊疯狂奔跑起来,三天新开一家加盟店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两年后,小肥羊加盟店已高达721家。如此快的扩张速度,在任何一家加盟连锁店身上都是很难看到的。
2004年,如日中天的小肥羊实现了43.3亿元的营业额,名列全国餐饮企业百强第二。也正是这一年,小肥羊开始调整加盟战略,在店面拓展上进行战略收缩,开店速度减缓。即使如此,到2005年底,小肥羊的终端门店也已达716家,其中直营店80家左右。加盟模式让小肥羊仅用短短三四年时间,就实现了全国覆盖,建立了品牌的全国知名度。
但是,扩张速度过快,发展规模跟不上管理的速度,疯狂的规模跃进,失控成为必然。未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小肥羊,与加盟店的关系松散,缺乏必要的控制力。问题累积,最终集中爆发,致使加盟店在品牌、菜品、品质、财务等众多层面失控,消费者终端体验变差。
为向更高层次发展,2006年7月,小肥羊引入3i和PraxCapital两家私募基金2500万美元的注资,为餐饮业吸引国际资本开了先河,上市成为小肥羊当时新的战略目标。
有了资本推动,小肥羊痛下决心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略收缩式调整:经营不善的加盟店,只要合同到期,坚决不再授予经营权;加强与优质加盟店的合作,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进行大规模的收编;收回省级代理权,直接管理区域加盟商旗下加盟店
小肥羊的发展战略十分成功:借助连锁加盟模式,快速跑马圈地;随着规模和品牌力提升,借助资本力量加强管控,实现上市。
上市不到一年,也就是2009年3月25日,百胜斥资4.93亿港元入股小肥羊,占20%股份;随后不断增持,直至2011年5月3日宣布以近46亿港元现金私有化小肥羊。仅仅两年多时间,小肥羊便把自己 “嫁入”豪门。
对于中国很多餐饮企业而言,能够借力资本,以收购和加盟等快捷方式提高市场占有率,是多么梦寐以求的事!然而,扩张、融资、上市、嫁豪门,神话般的发展过程不代表一定会有神话般的结果。多名小肥羊内部及接近小肥羊的人士透露,由于内外部因素,这两年客流量明显减少了。
百胜接手小肥羊之后,便利用自己的成熟系统和品牌力,对小肥羊进行大力改造,以期再创奇迹。然而,用心做事,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做事。百胜有成熟的系统,但小肥羊也有一套成熟的系统,两个系统需要在物流配送、菜单、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整合和对接,工程浩大,绝非一蹴而就。
显然,百胜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了体系、标准、管理等西方企业最擅长的方面,却忽略了企业的基因、人的因素和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因而,这场洋快餐巨头与中式火锅霸主的结合,似乎磕磕绊绊。
小肥羊原创团队随着收购发生后的体系和管理风格的变化,因不适应或其他原因频频套现离去,造成小肥羊多年的企业基因和文化精髓渐渐散去。
管理团队对中餐文化属性的把握以及火锅行业发展趋势的感知,也许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就在他们忙于系统对接、整合、标准化、品牌升级等方面之际,中国火锅业却开始井喷。更多火锅新形式和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也许因为对市场变化缺乏相应感知,小肥羊随着竞争对手的成长,不仅失去了成为火锅品类领导者的最佳时机,而且发展路径逐渐变得狭窄。最终在市场环境中逐渐失去了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