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中哪些观点有误解?

农业生产

 

提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如何从零开始运营一个设施项目,我想结合一些自己的经验,在知乎上总结一下自己的一些经验和看法,不知道怎样操作合适?

刚看到一个评论,确实,需要说明,我的观点可能并不适用于粮食作物或者国家严格监管的经济作物。

首先说明一下,现在的我已经不是数据流了。自从我熬夜帮咨询公司朋友编数据以后,我对所有所谓的统计数据都表示怀疑。我谈的都是自己的一些切身感受和观点,尽量以非学术的语言表达出来。谨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同行发表不同意见。

1,自己种的菜是最安全的。

非常不好意思,这个真不一定。这取决与你的土壤情况和水源情况。我工作过程中曾经劝一些种植者做过土样和水样分析,很多地方都发展重金属超标和农残超标的情况。这种背景下,即使你再避免农药使用,也不能得到--至少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菜了。

2,打了农药的菜都不安全。

我尽量不用专业术语。欢迎业内人士监督观点。表达上就免了。农药只有吃到一定量,人才会有问题的。很多农药,量小的话,自己的体内就解决了,对身体影响很小。关键是吃入量。而给作物打药以后,都会逐步降解的,有快有慢。所以为了保证安全,就有要求,每个药在打了多少天后,因为降解,肯定已经对人安全。当然,还是少打药好,打药好贵的...

3,不打药也能种庄稼。

其实很多人都自己不打药能种出庄稼的。但是农民伯伯不打药是真不敢种庄稼的。请大家不要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不打药,产量太低,是会亏本,或者活不下去的。

有些人会说,啊,那为什么我的种的那么好。请这样的朋友算算自己的产量和时间消耗,当你有个几亩地时,你还能照顾得过来吗?还有,真正的天地,四周也有别人的地。就算你真能把自己地里的虫子捉干净,还能保证别人地里的虫子不过来?还有病害,高温下中午一场雨,真就欲哭无泪了。所以,至少,以我这个级别的能力,还是无法做到完全不适用农药的。

4,中国食品标准太低,不能高,高了就赚不到钱,就没人种地了。

据我现在操作来看,农药使用的很多限量规定和国际都是接轨的,当然是不是抄的,后期会不会继续更新就不知道了。所以这个环节,中国的标准并不低。但是国内农药使用标准跟不上节奏,有明确限量的很多农药都是停产的过期产品。没过期的农药如果在作物上没有注册又不能用,特别是偏门的园艺作物,所以经常抓狂啊……

农产品入市没标准是真的,几乎任何品相的农产品,任何生产背景的农场品都能卖出去。有的时候我真觉得不可思议。这里我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了。还是委婉一点,如果有经验的同行来说说,在公司+农户管理模式中,如何保证农药的安全使用?

农药使用标准执行不到位是绝对的,各种千奇百怪狗血的理由。其中有几个原因:种植户小,多,散。查不过来,也罚不下去。把人家逼死了就不和谐了。违规成本几乎没有。很多种植者小学都没毕业,和他们根本解释不清楚如何正确使用农药。

标准严格执行会不会导致行业全面萎缩甚至亏本呢?不可能,因为大家水平都差不多,产的少了,价格自然会提上去。刚需存在,不至于导致行业全面亏损。可问题是,如果别人都执行了标准,而我不执行,我产量更高,是不是就能大赚呢?又没有人监督得了我,我为什么要执行?

所以,不是不能执行,而是很难大家一起执行。

5,中国农产品价格太低!

我觉得真心是高啊。(可以讨论,谢绝人肉!)为什么?有人说在国外合着多少人民币一斤,那是!可是比较过实际购买能力吗?荷兰2500欧最低工资买2欧番茄,(此处荷兰最低人工工资2500欧的说法存在争议,我对于具体情况没有考证,

@烧开水 @Yang Queen 认为在1500欧会更合理。中国去年最高的最低工资不到1800元每月,或者全部改正1500会更符合实际情况。感谢 @烧开水@Yang Queen 意见!此处主要是想表达农产品按照实际购力算,两地其实相差不大,但是考虑到产品品质,其实欧洲会更加低廉。)和中国2500块工资花2块买的番茄可真不是一回事。有人会说,农贸市场里也能买不少,可是在欧洲,那是人家不要的。所以,如果一样标准的蔬菜,我认为还是中国的利润高。有人又说,那为什么中国农民赚钱这么难?在我看来,国内普通散户种植者这么低下的种植效率都还能生存下去,不正说明价格相对高吗?国内也有一些大规模种植户,或者采用公司加农户模式,或者基本处于亏钱状态,其实他们效率更低,怎么能不赔?

(那天太晚了,而且是用手机打的。其实这个问题我自己觉得回答的非常不满意,尝试重新回答一下)

分两个方面来说:

好品质产品价格狂高,这个可以在网上搜搜。超市很多时候销售的一些产品,价格已经超越国外超市价格了。更不用提越来越多的进口农产品了,相信没有人会觉得比生产国价格还低的。有人说超市价格高主要高在流通环节。进口农产品越来越多,难道国外种植者会降价进入中国市场?

绝大部分次品都还能销售出去,相同情况下,很多次品在国外只能用作二次开发,甚至销毁的。我们公司现在的二等果就是直接填埋,能有30%比例。其实所谓二等果,很多品相还是很好的,略有瑕疵,最终成本是要转嫁到好果里面的。有人偷偷拿一部分在周边城镇贩卖,能买到40元每斤。坑爹啊……销售次品,这对老外来说是无法接受的。而中国本土种植者其实很少有这种顾虑。你想想,打完乐果第二天摘了都能卖(这句有夸张的成分,但也是可能发生的)。

综上来看,其实国内种植者的生存空间还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小的。可事实上我们很多种植者收入并不高,这又是为什么呢?

1、种植面积太小,产量低,产品存放期段,可操作空间小;

2、信息不对等,分级销售做得不好,话语权少;

3、产品比例不好,次品太多,好产品太少(甚至少到不用分级),影响平均价格;

4、无法稳定供货,无法做到生产预期,就无法与超市等进行沟通;

5、行业农产品供应期集中,短期竞争过大,产品相对过剩;

6、生产效率低,单位平米产出量少。

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欢迎补充。所以种植者实际收入其实并不高。特别是只有几亩地的农民,生活还是非常艰辛的。

6、公司+农户管理模式是模式创新,是未来农业发展方向

上面说到农民生产效率低,收入并不高,那么普通公司+农户管理模式的企业能有多大改变?

这种模式首先缩短了流通环节,为农户与超市沟通的搭建了桥梁。这点是需要肯定的。有的公司前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种源,中期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后期统一销售,提高了自身谈判权,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可是回过头说,真正能够做好上述工作的公司,我能看上眼的还真不多。而且,真有这样能力的公司,会选择雇员制,而不是农户分散管理,分析见后。

因为这种管理模式存在如下一些困难:

首先,从本质上说,还是普通农户种植。单位平米有效产量和成品率并不可能有质的提高;因为不能有质的改变,因此其实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是:政府补贴、减少的流通环节、被忽略的种植者劳动成本。

其次,食品安全的监控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再次,还需要防止同类型企业不良竞争。这种无差异的竞争是争锋相对的。经常也是拼得血肉模糊,当然,还是有人乐在其中。

不断有资本涌入农业行业,这是选择最多的管理模式,原因:这是最容易进入的模式,对资本方自身要求最低,前期比较容易操作。

但是我并不看好这种方式。

7、公司自己运营的农业生产之路是行不通的,是赔钱的。

这个观点非常普遍,这来自无数先辈十几年血的教训。绝对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答案。

首先要说明是的,公司运营,比普通种植户需要一定的运营成本,而且无法忽视雇佣者的劳动成本。所以就必然需要更多的利润来保证生产持续下去。这部分钱从哪里来?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国内我见过很多公司运营的钱来自如下几个方面:

1、政府补贴;

2、大集团内部利润补贴;

3、土地变性和在开发;

4、政府投资,企业运营

5、生态旅游、观光采摘;

但是,会采用加强集约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来获得利润的公司凤毛菱角。(花卉倒是见过一些企业,蔬菜零星一两个了)我称这是“剑走偏锋”。这些企业基本上所有上层精力都放在与社会,特别是政府沟通上了,这就回答了

@Mukhtar

提出的问题。是的,这里面很多企业生产效率其实可能更低。而就是上述这些企业,给所有人灌输了这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公司化运营之路是行不通的。

8、生态旅游,观光采摘的模式未来很有前景

我提到这个话题,可能有人反对。现在很多人做观光采摘还是赚钱的。

我不反对一定规模的这种公司存在。可这个对农业生产来说只能作为一个分支,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意义并不大。而现在这么多资本的涌入,所以,我不看好这个模式,而且它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农业生产了。上面我说过这是一种“剑走偏锋”的方法。这种模式入门很容易,前期发展快,对投资者自身生产水平要求低。但是各家差异化非常小,我认为未来肯定有一波不小的冲击会出现。一旦消费者趋于理性时,很多都可能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9、今年赔死了,农业不赚钱

首先说两种论调:

每当某些菜价格涨得离谱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说,哇!今年种X菜的人发财了,富死了。比如经典的“豆你玩”,“蒜你狠”等等。而当一个时候大量农产品积压而无法卖出去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说,哇!做农业就是这样不赚钱。以前看过报道,印象最深的就是农产品全部烂在地里,农民全家自杀。

相对于一些大田作物的生产和销售,园艺产品更大比例的趋向市场化。当然,我知道某些农委每年都会组织大量人力物力作出保证城市菜篮子的努力。其结果,我只能笑而不语了。

产品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价格随供求关系的波动。这点初中就学了。绝大部分农产品都不断得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销售价格高,生产者蜂拥而来。生产面积剧增,产量过剩,市场无法消化。生产价格大跌。农产品销毁。大比例生产者退出这个产品的生产。产量减半,价格上涨。

因此,面对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不同级别的种植者所采取的处理方式往往不同:(通常情况,不代表所有种植者绝对这样,受到生产者个人认识、市场信息的反应、作物的生产特点等影响)

1、散户、小规模种植者一旦碰到价格低谷,是最先可能选择退出的这个产品市场的。

2、中型种植户通常会选择压缩亏本的农产品生产规模,添加新农产品项目

3、大型种植者步伐会更加稳健,通常不会轻易减小原有生产规模,但是也有可能会添加新生产项目,增加生产规模,平衡销售压力。

综合看来:

1、对于散户种植者,撤出生产意味着原有投入下,可能是不赚钱的。或者某个阶段(一茬)是亏本的。很多散户种植者会转向新产品的生产(往往是近年来比价热门的农产品),由于自身生产效率低,市场重新拥挤,因此可能继续赔钱。

2、中型种植户中会存在一种现象:生产品种多,每年都是有赔有赚,不断在进行产品比例调整,很容易抱怨今年什么亏钱了,早知道不种了,什么赚钱了,早知道多种点。产品品质往往不会很高,量也不足,所以每年销售压力都很大,价格上总要吃亏。

3、大型种植者往往产品品质不会是最好的。但是贵在量足,产品品质稳定,所以往往有更高的定价权。由于没有轻易减小原有生产规模。因此,有可能在价格好的时候,能够赚得很high。

结论:

1、农业赚不赚钱,刚需摆在那里,种植者摆在那里。饿着肚子搞不了社会主义。不赚钱的行业,是不可能存在的。

2、赚钱与否,宏观上说,是由长时间下的投入产出来分析的。

3、对于小型种植者,因为投入小,转型快,因此,可能一茬赔了,就是赔了。如果连续几次转型都失败,那么全年赔钱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4、对于中型种植者,因为品种多,计算时必须考虑所有品种全年收益,可能介于赚钱和保本中间。

5、对于大型种植者,计算时可以不用纠结于一段时间内的价格,可以通过一年或者多年平均价格来分析,因此,基本都是赚钱的。只是赚得多少问题。

10、现阶段农业主要是靠降低人工及生产资料成本实现盈利

在农业生产基地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点。我在进入种植行业前曾经与很多种植者争论过,这也成了我进入这个行业的一个原因之一。至今,我还与很多种植者持不同的意见。如下观点仅仅是基于我现在的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因此,可能与不同种植者,基于不同生产风格及管理方式下,并不合适。仅作参考。

先说结论:

我原来在私企生产企业工作,现在在外企生产企业工作。

我的基层工人工资基本都在2500/月以上。这两年平均在3000元/月。基本不加班。包吃住,过节还有福利。我还会争取他们每个月有带薪休息。

我所用的设备如果不是进口的,就是国内顶尖的。当然,在我手里的设备绝对没有买了放着起灰的。所有设备都必须起到他们应该起到的作用。我也不会就捡着大的买,量力而行。所有设备的添置都是经过计算的。保证合理。

工人工资约占企业运营费用的10%。如果我降低每人工资10%,那么我能省下1%的运营成本。结果可能是降低了10%的生产效率。最终让我减少不止于10%的收益,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结果!

与降低工人工资相比,我更愿意提高工人工作时间效率。有更好的工资空间,我能筛选更高效,更敬业的工人。只要我决策明确,正确,他们能够保证执行效率。这样,我能够获得更好结果。

稳定有效的设备能够让我减少工人的操作,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减少人工成本,提高产品均匀性和可预见型,保证销售价格和产品竞争力,就是保证收益,同时也为提高工人工资创造空间。

11、日光温室是中国未来农业生产发展方向

我认为,作为中国未来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必须具备一个核心特点:具有最高的投入产出比,具有最高的生产效率。

为什么?

因为,两个种植者A,B生产相同农产品。A每年稳定供货,单位成本3元,品质基本可控。B应季供货,单位成本4元,品质变化更大。请问,B的核心价值会是什么?拿什么与A竞争?

好,回国头来看,现阶段,中国农业生产的最高投入产出比,最高生产效率的模式是什么?——日光温室生产。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认为的。确实,日光温室生产给很多农户带来收益提高,带来更高产量。我们必须承认。

可是,放眼世界来看,日光温室生产绝对不是最高效,最高投入产出比的生产方式。(此处省去论证,太长了,收不住了……)因此,日光温室承担不起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重担。否则,我们就必须为中国农业严重担忧了。

我更加倾向于大规模设施化生产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但是很多人会提出异议——为什么现在国内绝大部分大规模设施化生产都是赔钱状态?甚至我自己也说了,大部分都认为日光温室生产更有效率。原因是,国内从事大规模设施化生产的观念和技术还非常落后。根本没有发挥出设施应有的效率。(如何运作设施项目,我将在随后深入阐述我的一些经验。)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138199759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