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3.15丨关于保健食品,你知道多少?1

10月17日的《天天3.15》节目里,邀请到了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业务处室和云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所食品所的嘉宾,一起来科学认识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是不是骗人的?如何选购保健食品,才能避免上当受骗?保健食品能不能当药吃?保健品就是保健食品吗?关于这些问题,你知道答案吗?10月17日的《天天3.15》节目里,邀请到了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业务处室和云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所食品所的嘉宾,一起来科学认识保健食品。

节目嘉宾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处 张俊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督管理处 陈曦

云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食品所工程师 张雪媛

(张 俊)

什么是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我国法定意义的保健食品必须经过国家指定的权威检验部门的检验,经保健食品管理部门核准颁发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获取相应的保健食品批准文号。2003 年以前由原卫生部核发;2003年之后由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现在实行注册与备案双轨制,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发。没有这些部门授予的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产品,不视为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标识为蓝帽子。

保健食品和保健品的区别

“保健食品”具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产品属性为食品。“保健品”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习惯上范围要大得多,诸多媒体报道中涉及的保健品泛指内衣、床垫、器械、理疗仪、饮水机等,而非保健食品。在日常消费过程中,应依法辨别产品属性,是产品还是保健食品,不能笼而统之地表述为“ 保健品”,用“保健品”的概念代替“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与食品、药品的区别

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作为食品的一个类别,保健食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但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可以标示保健功能(共27类),而普通食品的标签不得标示保健功能。保健食品审批程序比食品更为严格,需要经过卫生学、稳定性、功效成分等的检测,以及管理部门相关专家的评审,最后获得保健食品的批准证书。所以保健食品不等同于食品。保健食品与药品的主要区别是保健食品不能以治疗为目的,但可以声称保健功能,不能有任何毒性;而药品有明确的治疗目的,并有确定的适应症,功能主治,可以有不良反应。所以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代替药品。

(陈 曦)

近年来,保健食品消费欺诈套路出现变异迭代的新态势,传统模式与现代手法交织,更加具有隐蔽性、迷惑性和危害性。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在详细梳理近期打击惩处案件、深度剖析现行欺诈手法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出保健食品消费欺诈“六大新套路”。

套路一

假借科普,实则推销。利用“最高技术成果转化”“最新科学研究表明”“研发团队艰苦攻关”“国外权威数据显示”等“伪科普”内容,大肆宣传“牛初乳”“氨糖”“硒”“小分子蛋白肽”等新概念,这些看似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百病可治”的产品功效,实际上是商家为包装产品、增加销量自行编造、东拼西凑的内容,往往没有科学依据。

套路二

直播带货,吹嘘功效。网络达人、主播通过电商平台直播营销带货时,在无法提供证明材料的情况下,使用“排毒养颜”“预防斑秃”“调理肠胃”“提高免疫力”“维持健康视力”“缓解皮肤老化”“加速胶原蛋白的合成速度”等表述,对“鱼油”“胶原大蛋白肽精华粉”等产品性能作虚假夸大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套路三

“微商”产品,质量难保。利用微信、贴吧、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发布信息,推介售卖“减肥咖啡”“溶脂奶片”“速溶咖啡固体饮料”等减肥、壮阳类产品。然后通过快递物流形式将产品邮寄到购买者手上,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多地。有的商家为了进一步打开销路,还会陆续发展多个二级、三级代理商。实际上,这些产品大多来源复杂。

套路四

冒牌专家,夸大病情。虚构“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名医”“国际顶尖医学博士”等头衔身份开展体检义诊,并将简单的体检仪器包装成高科技分析仪。针对消费者的病情“量身定做”营销方案,编造身患“癌症”等疾病概率以及其他身体问题,随后给消费者灌输其推销的产品对“癌症”等疾病有预防和治疗效果,从而达到“欺诈消费”、趁火打劫的目的。

套路五

虚假宣传,借“疫”生财。为获取竞争优势、提高产品销量,商家根据网络收集的素材资料,自行编写“吃核酸增强免疫力,细胞活跃身体健康,免疫力好,百毒不侵”“在新冠病毒防治中有重要作用”等文字内容。然后联系多名消费者到店内“开会”,观看事先制作好的产品宣传资料。实际上,相关产品的生产原料为绿豆、赤小豆、黑豆等,主要保健功能为免疫调节。

套路六

藏身小店,隐蔽销售。在百货商店、艾灸馆、养生馆、夫妻用品店、计生用品店等相对隐蔽场所,对外销售“绝对男人”“虎虎生威胶囊”等声称调理痛风、壮阳、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经技术机构检验,这些产品中大多检出了醋酸泼尼松、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成分。有的商家所售产品甚至是从走街串巷推销、不留联系方式、只用现金交易的供货人员处购入。

(张雪媛)

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的时候,有哪些常见的消费误区 ?

误区一:保健食品可以治疗疾病

保健食品主要功能是调节机体功能,并不能够预防以及治疗任何疾病,所以,当一种保健食品的功效越被宣传得天花乱坠的时候越要小心。

误区二:食用功能多的保健食品对人体有利

我国的保健食品主要分为营养素补充剂和功能性产品两大类。营养素补充剂是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作用是补充膳食供给的不足,预防营养缺乏。功能性保健食品具有特定保健功能,适于特定人群食用。消费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需要,选择适合的保健食品。

误区三:价格越高效果越好

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不能以价格来衡量保健食品的效果。一部分保健食品因产品剂量、添加物质和品牌的不同,会产生价格的差异,另外还有一部分产品是因为华丽的包装和高昂的广告宣传费,导致销售价格的飙升。所以并不是价格越贵的保健食品,效果就越好,而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误区四:保健食品可以代替食物

一些消费者可能听信广告宣传,把保健食品当饭吃,例如服用了多种维生素就可以少吃蔬菜水果,吃了钙片就可以不喝牛奶豆浆……这些做法都不太科学。只要合理搭配饮食,人体就能获取所需的营养成分。相反,如果将保健食品代替食物可能会造成营养不均衡,过量服用还会增加肠胃负担,对身体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误区五:误将普通食品当做保健食品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与保健食品包装外观相似的普通食品。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一是要认准“蓝帽子”,二是要学会辨别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批号和普通食品许可证号。

记者:赵晶

编辑:李青芸

责任编辑:马岳波 傅霄 李浩然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END·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138199759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