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龙金等9名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氛围。我部坚持正面引导,积极发挥媒体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加大优质安全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树立我国农产品安全优质放心的形象。 开设“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公众号和“农安天地”科普订阅号,累计推送文章100余篇,阅读量超过30万。组织开展了优秀科普作品征集和展播活动,引导鼓励科研教学机构广泛开展科普解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组织制作的《速生鸡用了激素和抗生素吗?》和《你还在误解国产牛奶吗?》2个微视频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基于风险评估科学数据和研究成果,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团队名义发布质量安全防控技术指南,指导生产经营者加强过程控制,防范质量安全风险,提升产品质量。多渠道开展风险交流,会同相关部门、新闻媒体、中国食品辟谣平台等机构,加大谣言治理,针对茶叶农残、鸡蛋长斑、黑木耳打药等社会关注度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组织专家撰写科普解读文章,进行权威发布,消除不实传言,正面引导舆论。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强化科普宣传,树立公众消费信心。 一是推进科普研究,组织编制科普丛书。组织科研技术机构,出版《食用农产品安全消费100问》《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热点科学解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消费指南》《食用农产品消费健康科学面对面》等专业书籍,在食品安全宣传周、质量兴农万里行活动期间免费赠送。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百科丛书编制工作,为规范生产、引导消费提供指南。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优秀科普作品征集评选活动,并通过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展播,扩大科普覆盖面。 二是创新宣传手段,开展公益科普。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和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撰写科普文章,以视频、动画、短片等生动鲜活的方式,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知识。在我部官方网站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频道,发布科普文章,传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知识。充分发挥“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微信公众号和“农安天地”科普订阅号的宣传作用,及时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权威信息,开展政务宣传、热点解读、公众查询和投诉举报受理。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消费者、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密切关联的政府机构、科研教学单位、热心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等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和科学解读。 三是健全辟谣工作体系,做好谣言治理文章。进一步发挥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新华网发起成立的“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作用,建立纵向联络、横向传播的联合辟谣机制,整合各界力量,聚合各方资源,主动、集中打击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谣言,形成合力共治的治理格局。完善谣言举报机制,构建辟谣绿色通道,依法严惩恶意造谣传谣者,提高谣言治理的威慑力,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安心放心的舆论环境。 二、关于不断健全与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在体系建设方面。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力度逐步加大。目前,全国所有省(区、市)、88%的地市、75%的县(区、市)、97%的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落实监管人员11.7万人。71.1%的地市、56.6%的县和21.9%的乡镇已安排专项监管经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升。我部在监管体系建设方面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编制出台规划。出台了《“十三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力建设规划》和《全国农业执法监管能力建设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监管能力建设的目标、方向和措施。二是加强沟通协调。多次赴发展改革委进行沟通衔接,共同谋划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积极争取项目投资支持。三是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统筹组织中央组织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知识宣讲,全面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素质。 在完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方面。我们提出建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总体思路是:借鉴工业产品的理念,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建立与市场准入相衔接的合格证制度,推动生产经营者采取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其生产经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近年来,我部一直在积极探索,组织相关单位成立课题组开展专题研究,制定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办法》,明确了生产经营者出具合格证的四种方式,即自检合格、委托检测合格、内部质量控制合格、自我承诺合格。2017年,在浙江、山东等6个省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点工作,取得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9年4月,我部在浙江台州组织召开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点工作现场会暨座谈会,系统总结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点工作成效和经验,研究全面试行的工作方案。目前,我部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合格证制度全国试行方案。 在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方面。近年来,我部围绕突出问题隐患,持续开展禁限用农药、“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等专项整治行动,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2018年,我部继续重点开展农药、“瘦肉精”、生鲜乳、兽用抗生素、生猪屠宰、“三鱼两药”、农资打假等7个专项整治行动,针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和薄弱环节,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巡查检查和监督抽查力度,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严防、严管、严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切实解决面上存在的风险隐患。 下一步,我部将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规划。继续与发展改革委沟通协调,按照要求调整完善监管能力建设规划。二是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出台乡镇监管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加大建设力度。三是开展培训提升能力。开展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队伍人员能力培训,提高基层监管能力,实现基层监管能力由弱到强的转变。四是有序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在全国推广。我们将尽快印发试行方案并组织开展合格证制度培训,进一步完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 三、关于提高农产品安全检测水平 近年来,我部在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在发展改革委的支持下,组织实施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截至2016年,共安排投资13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93亿元),建设了部、省、地、县质检机构2770个,加上各地自己建设的农产品质检机构,总数达到3332家,检测人员达到3.2万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初步形成,设施装备条件明显改善,检测能力迅速提升,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管理。出台了农产品质检机构考核管理办法,严格检测机构考核工作。制定评审员管理办法、检测技术人员考核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强人员管理。建立监督考核制度,定期开展能力验证考核、监督评审和飞行检查,确保检测数据公正有效。建立检测人员培训、考核、执证上岗制度,推进农产品食品检验员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检测人员练兵,连续举办三届以市、县基层农业检测人员为主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竞赛,各级农产品质检机构能力水平大幅提升。 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工作。目前,我部每年按季度对全国31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150个大中城市5大类约110种农产品开展四次例行监测,监测范围覆盖生产基地、畜禽屠宰场、水产品运输车或暂养池、农产品批发(农贸)市场等环节,监测参数130项,基本涵盖了老百姓日常消费的大宗农产品品种和主要产销区,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加强信息通报和预警工作,组织专家会商研判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向有关部门和地方农业农村部门通报风险监测信息,及时对存在问题的产品和地区发出预警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正确引导舆论和消费。 下一步,我部将进一步加强质检机构内部质量控制、质量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提高农产品检测机构管理水平。积极争取多方支持,推动落实资金等运行条件,稳定和做大做强农业检验检测机构。继续加强和组织开展检测人员技术培训练兵和技能竞赛,充分发挥农产品检测机构作用,为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和农产品消费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四、关于深化农村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在农村生态产业方面。近年来,我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切实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是强化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引领。起草并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出台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印发了《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这些规划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举措。会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不断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制度,加快建立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二是实施了一批生态循环农业重点工程。2017年,我部启动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会同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启动了一批新的重点工程。在100个果菜茶重点县开展试点示范,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在200个畜牧大县,整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试点,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使用方向,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 三是初步构建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动体系。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循环农业探索工作,先后2批建成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0余个。近年来,进一步加大试点示范力度,在全国相继支持3个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28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3个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已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村、基地五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动体系。 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方面。我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强化支持力度,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奠定上市融资基础。 一是制定支持政策。2017年,牵头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在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金融信贷服务、支持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是加大项目支持。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运用转移支付项目、部门预算资金支持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开展种养基地、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设施等项目,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壮大龙头企业实力。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连续多年组织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班”,邀请证监会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政策进行专题授课,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对龙头企业经营发展的支持力度,配合相关部门落实好有关支持政策,加快推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五、关于技术培训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我部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将此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长期性工程加以推进。 一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2014年开始,我部联合财政部重点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返乡涉农创业者,以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专业技能为目标,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培训,促进农民创业兴业。截至2018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70.9亿元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加强对农民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绿色生产意识。采取田间地头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普及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用药、科学施肥。 二是健全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我部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多措并举不断健全体系、创新机制,目前已基本形成党委政府主导,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公益性培训机构为主体、市场力量和多方资源共同参与的教育培训体系。不断强化各级农广校的主体支撑作用,凝聚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多种资源,广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三是着眼平台建设。完善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广大农民搭乘“互联网+”的快车。截至2018年底,云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达200万,其中上线专家和农技人员33万人,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民用户167万人,上线农民培育课程和农业技术视频4639个,累计在线解答农民问题200万条,发布服务日志317.5万条、有效农情20.9万条。 下一步,我部将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兴旺目标任务,坚持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统筹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构建“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培育体系,科学设置通用课程、专业课程、现场学习、生产实践等教学环节,分层分类实施农业经理人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现代创业创新青年培养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等培育计划。鼓励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推进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就地就近定向培养具有中高等学历的高素质农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感谢你们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注,希望今后继续对我部工作给予支持。 联系单位及电话: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010—59192697 农业农村部 2019年8月21日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5025号建议的答复
赵龙金等9名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138199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