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茶,三十岁不早,六十岁不晚,投身这个领域开始是出于兴趣,以前做爱好,现在做营生,一个买卖总有最务实和最投机的做法之分,在没有“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下,我的选择是前者。
这个札记我打算写给跟我一样,对普洱茶产生兴趣,但接触不久的筒子们,老鸟们若不慎入内,欢迎多提交流意见。在普洱茶这个领域,好像从未有过统一的意见,包括大是大非的几个话题,例如:普洱茶归类范畴、普洱茶工艺标准、普洱茶晒青与烘青争议、普洱茶机制与手工争议、普洱茶仓储地域争议等等。我的看法是,最好不要在别人的文字里形成价值观,身体力行才是靠谱的知识获知渠道。
实际上,有了实践在有些问题上可能仍然得不到最终的答案,就像在八总寨子里遇到的张大哥,据说做了十几年茶了,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越做越糊涂,越做越不敢说。他自己举的一个例子是:在14年以前,他对茶叶是否打药的一个评判标准就是——茶汤会否麻舌头。倘若遇到“麻舌”的茶汤,必然定性为农药茶。直到14年他回到保山,亲戚把自家种的几棵大树茶拿给他喝,舌尖发麻,还有些喉阻。不用说,这典型的农药茶啊。事实却是——茶叶来自200年左右的大树,就三棵,自家喝,从不打药。
这是张大哥的困惑,说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是关于揉茶机的。在城里喝茶的岁月,跟朋友交流起来都是对机械加工的茶嗤之以鼻,手工当然好啊,手工代表着传统精神嘛,好茶一定要手工制,台地茶才是机械化加工对象嘛。可现实是,对于紧条茶的加工,越来越多的客户要求茶农或初制所使用揉茶机,原因是这样做出来的条索会更加均匀,并且味道却并没有因为脱离了手工而变差。这一点对“手工控“的筒子们可能难以接受,事实上我们喝道的好茶,不论泡条还是紧条都可能有揉茶机的功劳,口感上你也很难区分,这是一个“不好意思”的事实。而这些,在茶山上你都有机会看到。
另外再说一个大家都比较敏感的话题——台地茶。台地茶到底是什么茶,是农药茶么?是灌木茶么?是低端茶的代名词么?……相信看到台地茶这仨字,稍微接触过普洱茶的筒子都会联想到以上概念。关于台地茶“度娘”解说是:“指那些运用现代茶叶种植技术,新种植的密植高产的现代茶园产出的茶叶,它们通常树龄较短,品种较新,由于密植和过多的人工增产干预,茶叶品质上较老树茶稍逊。”看出点意思来了么,实际上就是现代版的栽培型茶树,跟灌木乔木分类无关,跟是否打农药,是否施肥也无关,至于“低端”一说,我只能说大家有机会应该去尝尝布朗山乡章家三队的台地茶,在不带有色眼镜的前提下品饮,有些大树茶未必能胜之。台地茶的概念只强调了现代化茶园管理,以及台地的茶园造型。景迈万亩的栽培型古树茶园在几百年前就是当时的“台地茶”,包括现在正在大规模栽种的生态茶园,同样属于泛台地茶概念。这些生态茶与栽培型古树茶的区别仅在于树龄的大小,和根茎的深度,以及叶片内含物质比例(这个也是小树茶耐泡度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自然环境以及护理方式都与古树茶园无二致,这也就决定这些“台地茶”的山头韵味与古树同出一脉。当然了,我并不是要为台地茶正名,因为不管怎样说,树龄小都会对茶汤带来一些硬指标的折损,比如茶汤的厚度,耐泡度,回甘效果,茶韵表现等,这些大家有机会可在一个山系找来两种茶样进行对比品饮。
规律之外仍有例外,迷雾之中道路蜿蜒。80后学茶人仍将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前行,目的只有一个——入坑不易,学费茶能少则少之。
本文来自/捌零后学茶人,经作者授权中国食品安全网(www.food12331.com)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