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洗茶”一词由来
“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宋子安撰《东溪试茶录》,提出了要制成品质优异的茶,必须严格要求技术操作的四道工序:“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为茶病。”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饮而有少沙者,涤濯之不精也。”他提倡“涤芽惟洁,濯器宜静。”南宋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又提出“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次,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去其膏”的主张。这时候的“洗茶”,是属于采茶制茶过程的范畴,而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泡茶中的程序。
最早将“洗茶”单独列为饮茶的范畴,是在明代,见于《茶谱·煎茶四要》(明):“一、择水……二、洗茶:凡烹茶先以热汤洗茶叶,去其污垢、冷气,烹之则美。三、候汤……四、择品……”但这里提到的“洗茶”仍然只是“煎茶”的一个步骤,不是用于泡茶。这一时期,泡茶开始流行,以加工制作的叶茶用沸水冲泡。但在泡茶中加入“洗茶”程序的做法,估计是从煎茶中的“洗茶”移植过去的。屠隆著《茶说》载:“凡烹茶,先以热汤洗,去尘垢冷气,烹之则美。”许次纾《茶疏》曰:茶叶摘自山麓,“山多浮沙,随风辄下,即着于叶中。烹时不洗去沙土,最能败茶。”罗廪《茶解》认为:茶要“用热汤洗过挤干……不洗则味色过浓,香亦不发耳。”冯可宾《岕茶笺》中“论烹茶”:“先以上品泉水涤烹器,务鲜务洁。次以热水涤茶叶,水不可太滚,滚则一涤无余味矣。以竹箸夹茶于涤器中,反复涤荡,去尘土、黄叶、老梗净,以手搦干,置涤器内盖定,少刻开视,色青香烈,急取沸水泼之。”
二、何为“洗茶”?
从词义上理解,是用水将茶叶“清洗”和“湿润”的意思。《中国茶叶大辞典》中解释“洗茶”为:洗去了散茶表面杂质,且可诱发茶香、茶味。在茶艺和茶叶审评的语境中,这里所说的“洗茶”,其实质“润茶”或“温润泡”或“醒茶”一样,作用是浸润茶叶叶片,便于滋味物质溶解,便于茶叶香气物质在适宜的温度呈现香气。
三、常见的洗茶方法
1、浸润洗茶法:浸润洗茶法就是在喝茶之前,先将适量茶叶放进杯中,然后倒入少许的开水,迅速将水分倒掉,这样我们不妨心里告诉自己“我已经把茶洗干净了”(洗净心态),这也与专业上所讲的温润泡相吻合,而且如此操作还非常适合我们嗅闻干茶被热水浸润后所散发的鲜灵的“温润香”,尤其是在品饮高档名优茶时,“温润香”是非常高雅清幽的一种香气,其亦是茶叶价值的一项重要构成部分。待享受完“温润香”,再进入正常的冲泡程序。浸润洗茶法既能温润了茶叶,使茶叶能够充分的发挥优良茶性品质,又起到“洗净心态”之功,可谓一举两得!
2、刮沫洗茶法:刮沫洗茶法就是在冲泡茶叶时,先将适量茶叶放进杯中,注水时采用悬壶高冲的手法,一次性将开水注满杯子,这时茶汤会有丰富的泡沫产生并漂浮在茶汤表面,我们习惯上往往认为泡沫就是茶叶中的脏东西(其实茶汤中的泡沫并非全是因为茶叶中有脏东西而产生的,恰恰相反,茶汤中的泡沫主要是因茶叶中所含有的一种叫茶皂素的物质而产生),然后只需把浮沫刮掉(一般会认为脏东西已经被洗去了)就可以放心的饮用了。这样既可以洗净心态,又不会流失多少茶叶的营养。
四、小贴士
1、绿茶不建议洗茶,易损失茶叶中的氨基酸。
2、原料细嫩的茶叶,其各种内质在水中浸出相对较快,不建议洗茶。
3、诸如祁门红茶那样的原料相对细嫩、体型相对较小的发酵茶,不建议洗茶。
4、发酵茶必须洗以普洱茶、六堡茶、茯砖茶为代表的“陈”茶且内质丰富,因加工、保存时间很长,茶叶中难免藏有灰尘甚至细菌。此类茶冲泡时可适当洗茶,以清除粉尘和杂味。
5、半发酵茶由于加工时间较长,在制作过程中难免会混入灰尘和污垢,冲泡时可适当洗茶。
6、洗茶时,水温不宜过高,可略低于泡茶温度。
7、洗茶时,出水要快,浸润时间要尽量短,2~3秒即可。否则,在此过程中还是会损失营养物质和风味物质,从而影响茶汤质量。
特别声明:本文由中国食品安全网整理编辑而成,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