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作者上文《80后学茶札记(三十)春茶、雨水茶、秋茶》(三十一篇非茶文,在此省略),一直关注我们的小伙伴应该还记得,较早的札记里有几篇关于品饮基础知识的文章,过了那么长时间如果按照我们所说的知识,在日常的饮茶过程中细心体会,现在的你应该已经具备一些品饮功底,那么就到该进阶的时刻了;既然已经到进阶篇了,那么基础指标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了,现在的重点应该由“苦、涩、甜、甘”这些基础指标的分辨,转移到“滋味是否饱满、茶汤厚薄度、茶汤的协调度”等等方面的口感标准的建立。
滋味的饱满度——饱满度指的是茶汤入口之后口腔对味道的感知,饱满和偏水是一对反义词,小伙伴们可以用一杯白水和头三泡的茶水作对比先建立一个口感标准,然后再用一款茶来感知每泡之间茶味和水味比重的变化,最后用对冲的方式来感受两款不同的茶滋味饱满度的区别,久而久之小伙伴们便可以判断茶的滋味饱满还是偏水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口感标准,这个指标的建立对茶品质的评判有一定辅助作用。
茶汤厚薄度——这个指标的讨论与味道无关只关乎口感,建立厚薄度这个口感标准的方法与上一条基本一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厚和薄”在口腔里的感受,“银耳羹”小伙伴们应该都喝过吧,多年前当我们第一次喝到这种口感的茶时明白了什么叫厚(当然没有银耳羹那么夸张,只是一点点像而已),而喝一口白水这个虽然极端但对比最明显的标的物时方能明白什么叫“薄”,这个指标的原理很简单,可溶于水的果胶物质越多“厚”的感觉越明显并且还伴有“滑”的感觉,个人觉得在品饮的过程中这个指标比较能增加愉悦感,只是是否关乎茶的品质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喽。
茶汤的协调度——这个指标讨论的范畴又回到了“味道”不过是另外一种味道,比如烹饪一道佳肴不管放入什么调料都必须恰到好处,最终的结果必须是完美的融合,如果哪一味调料放多了结果可想而知,回到茶本身也是如此,“苦与涩”是口腔感受最明显的味道,尤其普洱茶原料的特殊性与工艺的原始性,所以新茶阶段的苦涩更是难以规避,但只要“苦涩”能快速化开变为回甘与生津,其实反而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味道,“苦而不寡、涩而不糙、甜而不腻、回甘持久、韵味悠长”便是协调度优秀的表现,更是一款好茶该有的表现。
口感标准的建立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理论便可,更多的还得小伙伴们亲自并且用心感受才行;有小伙伴问过我们,为什么不说说中期茶与老茶呢?我们做普洱茶时间不算长只是几年而已,对于普洱茶这种时间的朋友来说不算长,并且我们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专注于原料的挖掘与制作,所以讨论很多问题的范畴还都局限于新茶阶段,中期茶与老茶我们经验不足所以尚不敢涉足,不过之前的札记说过三味手正在做关于仓储的实验,后续会有关于茶转化方面的札记,所以有了实例与数据我们才敢讨论。
本文来自/捌零后学茶人,经作者授权中国食品安全网(微信:food12331)转载;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