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补冬不如补霜降”。根据中医养生观点,“秋要平补”。结合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养生箴言,如何通过食补的方法改善贫血呢?
贫血是常见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是由于没有特征性,往往容易被忽视,到病情严重时才被发现。其实贫血的初步诊断很简单,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量(Hb)、血细胞比容(Hct),任何一个数值低于正常值就能诊断。造成贫血的原因十分复杂,只有找到病因才能有效干预,不能见到贫血就考虑营养不良,自行一味补充大量蛋白质,或者吃红枣、赤豆等,反而容易延误治疗。
有些贫血确实需要“补”,主要指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更常见,为了避免造血原料缺失造成红细胞生成障碍,饮食不宜过于偏忌。推荐适当多吃大枣、山药、米仁等健脾助运的食物。适当多选择含铁量高的食物,动物性包括动物血、动物肝脏、瘦肉类、蛋、乌贼、海蜇、虾米等;植物性包括芝麻、海带、黑木耳、紫菜、香菇、黄豆、黑豆、腐竹、红腐乳、芹菜、荠菜、红枣、葵花子、核桃仁等;水果如杏、桃、李、葡萄干、樱桃等。
铁易在酸性环境被吸收,不能只注重补铁,还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绿叶蔬菜和水果,如菠菜、猕猴桃、西红柿、菠萝、草莓和柑桔。在烹饪中适量加醋,也有利于铁的吸收。此外,进食前后不要大量饮水,以免冲淡胃酸影响铁的吸收。食物中的铁需在消化道中转化成亚铁才能被吸收利用,若大量饮用牛奶,体内的亚铁会与牛奶的钙盐、磷盐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影响铁的吸收利用,反而不利于贫血的恢复。饮用咖啡和茶应该适可而止,要限制总量。
缺铁性贫血患者体内缺铁往往伴随缺铜,铜能促进铁的氧化、吸收、运输、利用、参与合成血红蛋白,人体中的铜蓝蛋白减少,会阻碍血红蛋白的生成。因此要摄入含铜的食物,如牡蛎、动物心肝肾、虾蟹、核桃、芝麻、果仁等,但注意要和铁剂分开食用,因为这类食物含有较多钙磷,会与铁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影响吸收。
此外饮食中要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这些也是红细胞发育中重要成分,体内没有储备,需要从饮食中补充。前者在动物肝肾、肉类中含量高,后者在新鲜蔬菜中含量较高。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常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食补对贫血的预防治疗都有确切的功效,但不等于能包治百病,也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如果病因不明确、病情比较严重或者食补后疾病没有改善,还是应该积极寻求医生帮助和指导。
徐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