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看不懂中国农业,远不像欧美东南亚等地区可以简洁明了地透彻分析。脑袋里只剩那句,“我中华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各地风味,应有尽有。”
一、因各地区自然禀赋与经济环境的不同,所产生的“复杂”
1、经营方式的复杂
提到法国农业,想到的是田园牧歌的家庭农场;
提到美国农业,想到的是田连阡陌的超大规模种植带;
提到东南亚地区,想到的是热带种植园,忙碌劳作的稻田;
提到荷兰,明亮整洁的日光温室;
提到以色列,化沙漠为耕地的沙漠农业;
提到澳大利亚,郁郁葱葱地牧草种植区;
提到日本,亲近自然,精耕细作的循环农业;
但提到中国,我是看不懂的,中国农业模式之复杂,地域差异之巨大,20亿亩耕地,几亿亩果园林地,涉及多个气候区,远不是一套方法论就能概括的。以上七个国家的典型农业模式,在中国全部都广泛存在,有相对先进的,更有相对落后的。
中原南方的广泛存在的小农模式,以及部分先进地区已经出现的家庭农场;法国有的,我们也开始有。
东北,新疆的超大规模的农场,先进农机设备各显神通。美国有的,我们也有。
云南,两广,有相当规模的热带种植园,国产的咖啡、甘蔗、叶子、香蕉大家都没少吃。越南和我们,也没有太大区别。
造价近千万的荷兰日光温室,在江苏山东等多地都已出现,超市的精品农产品货架,品相一级棒的那些水果蔬菜,可能就是这高端温室的作品,说不定和荷兰进口的一个味道。
新疆甘肃的戈壁农业,露天的滴灌农田,正在推广的温室大棚;只要条件成熟,在这片广袤的荒漠上,造出20个以色列不是梦想;
内蒙的牧场,也早已不是曾经的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望无际的苜蓿、麦草,正茁壮生长在这与天相接的草原上。
高端如日本越光大米,在江苏亦有种植,各地的草莓园,许多都是学习借鉴的日本种植模式管理模式。
2、类型多样的农民
因为多种多样的经营形式,所以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差距很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小散户
大多数人所种植的耕地面积在10亩以内,在家庭营收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这部分人很少保有机械设备,多是请本村或者跨区机手来完成机械化作业。若是种大棚或果树的农户,种植收入就会在家庭收入中占很大一部分。
2)家庭农场、种植合作社
一家人,或者几家人承包上百亩或几百亩耕地,人均种植面积在40亩以上,东北地区可能在300亩以上,专职经营粮食种植,少部分有实力的团体经营果蔬种植。拥有一定的设备,耕整地的拖拉机,喷药撒肥的小四轮一般都会配备。收获作业一般游跨区机手,或附近机手完成。专业性更强,更在乎产量。
3)跨区机手
一个数十万人的庞大团体,大部分不从事种植,或者仅保有一点口粮田。主要在作业季外出服务,多从事耕整作业、小麦玉米油菜水稻的收获作业。是农业的配套服务业,收入较为可观。
4)大型农场、种植公司
这已经不属于农民的范畴了,大型的国营农场,有成熟严格的种植规划与完备的设备配套,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棉花安全的使命。一部分先进农艺模式、新品种、新设备的实验推广一般也由农场开始。
最近几年专业的种植公司越来越多,类型多样。有从事牧草、果蔬等经济作物规模种植的;有从事高端有机水果蔬菜、特殊作物种植的,高端日光温室,高端菌类种植等等;有种植养殖、高端餐饮、观光服务一体混合经营的,如鱼菜共生、虾稻蟹稻共生等新型经营方式。
3、此外,中国农业还有些别国家没有的特点。
1)作物多样性
多样的果蔬、药材。
欧美这些国家,蔬菜的种类其实是不太丰富的,主要还是洋葱土豆番茄、卷心菜花椰菜胡萝卜这些,像茄子黄瓜、大白菜小白菜、豇豆芸豆等品类丰富的瓜果叶菜豆类,欧美是很少甚至没有的。
有品类繁多的温带水果和热带水果:苹果梨桃、山楂柿子樱桃、菠萝香蕉、野子山桃。这些水果在其他国家也不稀罕,但像国内种类这么全品种这么丰富的,那还真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再就是品类繁多的中药、枸杞黄芪、沙参党参、甘草板蓝根等几百种常见中药,欧美也是没有的。
二、复杂的矛盾
超大规模的复杂性,也就带来了更复杂多样的矛盾。其他国家农业存在的矛盾,我们也广泛存在。
1、日本耕地稀缺,我们也缺;山地多,我们也多;
华北平原的城市群面积在不间断扩张,原本的优质农田变更为建设用地,用来找补的新垦农田,位置偏僻,甚至在山坡山顶,让原本稀缺的耕地就更捉襟见肘。南方丘陵地区平地稀少,地块细碎,中型机械难以应对,广大地区依旧要靠人工,或者最简单的设备辅助作业。
2、美国石油农业高污染高耗能,我们一样;
东北的黑土层,日渐稀薄,几十年后可能消失;中原地区的农药化肥污染日益严重,土壤盐碱化、酸化的问题也开始在多地区浮现;洞庭湖畔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今天依然很难完全解决。
3、越南的农田需要大量人工,我们也一样,农村临时雇佣劳动力的价格日益水涨船高;
南方地区,告诉插秧机并不普及,依然有很多地方在人工插秧;中原的果园菜园,临时雇工的价格已经上涨到了200元甚至更高,比起10年前已是翻倍;东北插秧季,雇工价格更是高达400~500元。
4、小农模式依然是中国的主流。
粗放、混乱、无序一直是其常见表述。比如玉米的行距,宽的窄的都有,从400mm到600mm不等,有500mm的,520mm的,550mm的,常见的就有近十种。再比如果园,多是小行距,别说拖拉机弥雾机了,人能进去转悠的开就不错了。且果园多分布于山地,种植的果树也没有相对标准的株距行距规范,没个好腿脚,光围着果园绕一圈基本就歇菜了,更逞论机械化作业。
5、戈壁农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差,我们也一样。
甘肃近些年在推广戈壁农业,以极高的成本在原本是荒漠的戈壁滩上,建设大棚种蔬菜果树,铺设滴灌露天种蔬菜,改良土壤种植耐寒大麦等作物。缺水、寒潮、大风一直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以上只是几个例子,真实的农业环境,远比文中描述的复杂的多。
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只要脑子活,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复杂的农业环境,中国人自然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1、跨区机手
近20亿亩耕地,不是每家每户都买得起粮食收获机,而且作业季时间要求严苛,小麦不及时收要减产,玉米不及时收要耽误播种小麦。在这种环境下,浩浩荡荡的跨区机手就诞生了。
麦季作业时,从5月下旬开始,从湖北、河南一路北上,边走边收,7月份到内蒙基本结束,之后还会有部分机手去甘肃新疆作业。地里的麦子刚刚成熟,消息灵通的机手师傅们就已经到达战场,一个镇子上几千亩上万亩小麦,在三天之内就收的七七八八。上百台收割机如同蝗虫一样扫略过大地,什么都没有留下。
稻季作业要长一些,从3月开始,在云南、四川收油菜和小麦,6~7月在安徽江西两湖两广都有他们的身影,9月底去东北收一季稻,10月再回南方收晚稻,最晚可以作业到12月份,最长可历时10个月,年作业时间超过800小时。
当然,其他国家也有跨区机手这一行当,但如此超大规模、超长时间的跨区作业,很是少见。
2、复杂多样的玉米收获机;
说起玉米,情况很复杂:玉米的种植行距很乱;有的地方农民要收果穗,为了方便储存,在合适的时候出手,有的地方除了要玉米,还要秸秆,回去喂牛;还有的地方有大型养殖场,种的玉米全部做青贮饲料;有的地区是丘陵山地,中型机械难以下地。所以,中国人的玉米收获机的款式就十分的五花八门。有不同行距的中型,大型收获机;有摘玉米果穗的,也有直接收获籽粒的;有玉米果穗与秸秆一同收获的兼收型玉米机,有正在跟国外同步的青贮机;还有为应对丘陵地区,低洼旱涝地区的履带式小型玉米机。
没有什么问题是机械设备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造一台。
3、多种多样的特制机械
看过央视《我爱发明》就知道,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农民自己设计的特殊辅助机械,比如山药开沟机,甘草挖铲、萝卜铲等等。不止蔬菜园,在果园、茶园、竹林等很多种田块里,在种植、打药、收获等很多种作业类型中,都有各式各样的辅助设备。甚至我们吃的松子,在东北有些地方,是人们乘坐氢气球,打下来的。
这些设备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有的只有简单动力源,或者没有动力。有些甚至简单到,只是个铲子,或者刀片。却能极为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想要在农业领域里一步到位做出全自动的设备,全地形适应的设备是非常难的,且成本很高。但合适顺手的简单辅助机械,也能在新技术诞生之前,部分解决农民们的痛点需求。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4、超大规模的日光温室
中国人不能缺了蔬菜,但蔬菜的生长时节如此严苛,如何延长?答曰,大棚,各种大棚。
勤劳的中国人民,创造了史诗级规模的蔬菜大棚,截止到2018年,我国约有1583万亩的大棚。很多人可能对这个数字没概念,打个比方,一般大棚是长条形的,如果把这些大棚连到一起,大约有8亿米长,也就是80万公里长,能绕赤道20圈。现在知道中国人有多能吃了吧,年人均数百斤蔬菜可不是天上掉的,果树大棚、蘑菇大棚的数量近些年也在稳步增长。
一句话,我命由我不由天,我吃什么吃多少我自己说了才算。什么积温不足,水源不足,在大棚面前统统都是纸老虎。当然,经营温室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营生,以后再单独讨论。
三、农业的未来变化与展望
1)中国人吃好吃健康的核心诉求永远不会被妥协,更高品质的蔬菜水果是人民的坚定需求,专业的种植公司也会越来越多。但这不是农民的游戏,是资本的游戏,至少目前看起来是这样。
2)耕地不会被大规模兼并,大型私人农场不会出现,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会是未来的主流。在这基础上,先进农艺会更容易推广,农机服务、农资配置、粮食售卖等上下游产业的协作方式,会更透明,更高效。
3)全面的农业机械化进程会在未来的20年间步步演进,缓慢,且坚定。这期间新技术不断下放到种植业,农机等行当。哪怕是未来会出现的全自动、全地形、全作物的科幻级农业装备,也并不存在无法逾越的技术壁垒,目前所需要的底层技术已经全部产生,分布在其他各个领域。如何取舍与发展才是农机人要面对的问题。
总结: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农业的事,是只有特解没有通解的。
无论环境如何复杂多样,革命的目标,是永远不变的。吃饱的问题已经解决,吃好吃健康是中国人永恒的追求,至少在人类不需要进食之前。
发展的过程会遇到无数困难,或许要逼疯很多人吧;
发展更替的进程,也会付出代价,农民如何,农机企业如何,工人亦如何;
发展期间,又会有无数反对的声音,或许会让人觉得十分聒噪吧。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愿同志们得安身,得立命,行路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