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家陈辉林作品欣赏
南昌“杏花楼”位于南昌城中湖的中心。
古城南昌,襟江带湖,2200多年历史。汉朝初期设郡建县以来,即享有“水城”之誉,城中东、西、南、北四湖,澄碧如玉。起初并无东南西北湖之分,统名为东大湖,简称“东湖”。南朝雷次宗《豫章记》中记载:“州城东有大湖,北与城齐,随城回曲至南塘,水通章江,增减与江水同”。
此湖以其自然之风,人文之景,引无数墨客骚人临观驻足,吟詠盤桓,留下诸多美闻逸事。汉代高士徐稚(字孺子)曾隐居于此。唐朝张九龄、杜牧、顾况、李绅等人常携友泛湖,临风浩歌。欧阳修、曾巩、黄庭坚、朱熹、辛弃疾等多有留题。
杏花楼在唐时称“湖心观音亭”,东望佑民寺,南眺百花洲,西临滕王阁,北连建德观。四面环水,鸣禽游鱼,石桥相通,粉墙黛瓦,境幽木茂,美不胜收,是古城南昌文化古迹之一。
“杏花楼”历史渊源
唐代以来,经宋、元两朝,杏花楼一直是高士修隐、文人墨客聚会之风景名胜地。
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朱元璋六世孙宁王朱宸濠曾在这里修建“娄妃”梳妆台。一代风流画家唐伯虎也曾在此逗留作画。
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内阁大学士张位(南昌新建县人)曾在此建别墅,始称“杏花楼”,成为文人墨客聚首之地。
张位与其门生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以及刘应秋、吴应宾等文人,在此吟诗唱曲,著书立说。
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居民在“杏花楼”西侧募建“因是庵”。
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重建时改称“观音亭”,南昌市民俗称“水观音亭”。
民国五年(1916年),以张嘉猷、包发鸾为首的南昌同德善堂,为公共祈祷及办理各项善举之用,开始筹划募捐重修湖心观音亭,次年由钟元赞撰写了《重建湖心观音亭碑铭》。
著名画家徐悲鸿、傅抱石都曾在观音亭、杏花楼居住,并雕刻 、作画、著书。
文 / 摄影 陈辉林
知青下放,1971年招工进厂当工人,1972年参军入伍。在部队主要从事宣传文化工作。曾任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南昌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1996年转业地方工作,曾任中共南昌市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南昌市
陈辉林
编辑 / 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