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酒业协会发布征集《酒业数字藏品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起草单位的通知。此次征集的起草单位和起草人需要从事区块链、数字藏品技术、互联网平台等相关领域工作。
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酒业竖起数字化转型的大旗,范围涵盖了白酒、黄酒、葡萄酒、起泡酒等多个酒种,其中尤以数字白酒来势最猛。从具有区块链防伪保真、白酒资产数字化、营销方式升级等多项功能的数字酒证,到具有宣传投资价值的数字藏品,数字白酒自诞生至今仅短短数年时间,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数字白酒汹涌而来
什么是数字白酒?业内人士介绍,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数字白酒是指将白酒产品数字化,使其兼具用户运营、产品兑付、金融交易等功能的一种产品形式。从目前各酒企推出的数字白酒来看,其产品形态主要包括数字酒庄、数字酒证、NFT数字藏品、元宇宙白酒等,虽然叫法各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上的白酒数字化营销。
同时,各酒企又在不断创新数字白酒新玩法,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如在溯源保真、原厂直供、线下随时提货等产品共性之外,有的酒企会在数字酒证权益下附赠公司股权、买酒折扣、工厂游、免费游戏、元宇宙酿酒游戏等不同的营销方式,以增加其自身数字白酒的价值感,同时以此来吸引更多人们参与。
数字白酒汹涌而来,酒企开始扎堆进军数字白酒市场。2020年5月,五粮液推出了自己的首张“数字酒证”;今年3月,洋河股份推出首款白酒数字藏品“梦之蓝手工班(大师)”,首批上线的1368份4分钟即售空;4月,金沙古酒宣布首批白酒数字藏品发布上线;5月,贵州茅台拟借助“节气里的茅台”概念推出系列数字藏品,虽然第二天即紧急叫停,却在酒业引发了巨大震动……
“数字白酒之所以被很多酒企看好,是有其客观原因的。”业内人士表示,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白酒行业的产量和销量都在持续下滑。白酒企业想要达成“量减价升”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势必要寻求更好的产品价值表达方式,解决白酒消费痛点。而数字白酒产品的出现,解决了白酒消费过程中的不少痛点。一是保真。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产品设计与销售,可以在产品溯源和流通环节中实现保真、鉴别等功能。二是便捷。一键转赠、及时获赠等功能让线上礼尚往来更顺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礼赠需求。三是年轻。数字白酒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品牌与年轻人距离,不仅购买过程更加趣味化,数字化的交易模式也更符合年轻人的商业逻辑。
“此外,在元宇宙逐渐升温的市场大背景下,数字白酒的话题热度高、表达形式多元、用户体验感强、理念前沿、创新空间大。”业内人士表示,通过融入多样化的玩法,可以助力白酒品牌打造“数字文化IP”,对于推动中国白酒传统文化的创新将起到重要作用。
处于“内热外冷”阶段
“数字白酒发展势头强劲,但实际上目前还处于一个业内热、业外冷的阶段。”业内人士解释,这种“内热外冷”,在市场上主要表现为酒企兴趣高涨,喝酒的消费者却了解甚少;玩数字藏品的投资者热情不减、产品上线发售即秒光的例子屡见不鲜,至今没听说过数字白酒、不清楚数字白酒为何物的消费大众却大有人在。
更重要的是,数字白酒的业内热,也衍生出了一些副作用。业内人士坦言,因其涉及“区块链”“NFT”“元宇宙”等新鲜词汇,天然具备被炒作的基因,部分盲目的投资者在对数字白酒进行投资尝试时有可能会上当受骗。而非官方的发行机构所推出的数字化产品并无信用度,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负面影响。“归根究底,数字白酒虽是新鲜事物,但其发行和流通仍需要依托于企业本身的实力和合作平台的服务能力。”
在此背景下,建立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十分必要。酒水行业研究者欧阳千里认为,唯有标准统一,才可能有价值。“如果酒企可以随意发行数字藏品,那就属于自娱自乐了。”业内人士表示,《酒业数字藏品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为酒类产品溯本求源、真伪辨识、品质评价、酒圈社交、产品发布、品牌展示、营销推广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管理规范。未来,该项团体标准落地将提供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适用于中国酒业数字藏品技术发展环境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规范实施框架,护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业内人士建议,企业想要抓住这一机遇,将数字白酒从规划变为现实,必须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寻求强力的合作伙伴。那些想要开发数字白酒的酒企,往往并不具备与之相对应的科技研发实力。这就需要去寻找那些技术过硬、名气够大的科技公司进行强强联合,开发出一整套产品运营系统。二是选定公认的价值产品。数字白酒的价值基于其所对应的产品,故而白酒企业应该选择大众所熟悉的、价值被公认的主导产品作为数字白酒的蓝本。三是构建高效的服务体系。数字白酒被认购以后,服务的过程才刚刚开始。这对酒企的线下渠道供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对线上云平台同样也是一个挑战。酒企只有做好线上线下的协同,线上即时匹配消费需求,线下精准提供服务,才能让数字白酒的服务体验达到最优。
未来,数字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白酒行业的数字化进程也将持续加速。(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