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课让孩子“懂饮食”“会生活”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今年9月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在课堂上孩子们不仅要学习烹饪与营养知识,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今年9月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在课堂上孩子们不仅要学习烹饪与营养知识,还要学习农业生产劳动知识。对此,记者日前采访多位家长与业内人士,他们一致为劳动课点赞,并期待其中的烹饪与农业生产课程能够融入更多科学、权威的营养知识,弥补家庭食育的不足,让孩子在学有所成之前,先成为一个懂饮食、会生活的“小能手”。

学生在食育课上学做水培蒜苗 (蓝冰滢供图)

劳动课程关注基本生存技能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四川孙大爷在听说《标准》之后感慨,自己的孩子小时候还带过针线、布料等到学校,在课堂上学习简单的拼接、缝补技能,但到了孙子这一辈,类似的课程没有了。对于《标准》的出台,孙大爷说自己双手赞成。更让他欣喜的是,《标准》对孩子们饮食相关的技能进行了分年龄段的专门规划。孙大爷表示,现代年轻人懂厨艺、会做饭的本来就少,加之工作繁忙,下馆子、点外卖是常态,难以向下一代传授农业、烹饪相关知识,学校能补上这一课,非常好。“会饮会食是生存的基本技能,更是健康生活的基础。希望学校不仅要让孩子学会烹饪,还能学会食物的挑选、搭配知识。”

记者在查阅《标准》时发现,《标准》对每个学段的烹饪和农业劳动任务作出了不同的规划,例如一二年级要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种植和养护1—2种植物或饲养1—2种小动物;三四年级要学会做凉拌菜、拼盘,学会蒸、煮的方法,体验种植蔬菜、饲养家禽;五六年级要做2—3道家常菜,还要会设计一顿营养食谱,要种植与养护1—2种当地常见的蔬菜、盆栽花草、果树;更高年级需要能够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并且开展组合盆栽、农副产品保鲜与加工、水产养殖、稻田养殖等劳动实践等。营养知识方面,一二年级需要初步了解蔬菜、水果、饮品等食物的营养价值和科学的食用方法,三四年级需要加工过程中注意卫生、安全,五六年级需要了解不同烹饪方法与食物营养的关系,更高年级还需要注意三餐营养的合理搭配,并了解科学膳食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在采访中,尽管不少家长对课程如何开展、如何评价表达了疑惑,但普遍认为,作为农业大国,让孩子通过种植、养殖了解食物的来源、人与食物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一定的烹饪与营养技能,不仅能让孩子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更是体验中国农耕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而与烹饪相关的食材选购、搭配,食品安全与营养等知识,相对来说更加专业,家庭教育难度较大,期待学校能加强相关教育。

“四体勤,五谷分,这是中国文化对人的基本要求。”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说,得益于科技进步,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将传统的、可直观观察到的“种养殖—收获”过程细分成了“种养殖—加工—储藏—物流—分配”等多个专业环节,这导致人们产生了各种疑问又得不到及时解释。于是,各类营养与饮食相关的“真相”“知识”开始盛行,不仅影响了正常食物摄入,一些喧嚣的“热点”甚至给相关产业造成严重伤害。如果食品与营养领域专业、正确的知识能通过学校教育这一权威渠道进入家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国家都开设了类似的课程。”九阳公益基金会食育项目经理刘璐介绍,日本的食育课程已经为很多中国家长所熟悉,英、法、德、美等国家除了要求孩子具备基本的烹饪技能以外,还要懂得基础的饮食搭配、食物营养与安全、食物与环境等知识。“中国地域辽阔,菜系发达,各地不仅有特色食材更有特色烹饪方法,因地制宜让孩子学一些‘当时、当季’的劳动技能,在此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教融入一些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孩子将受益无穷。”

家长呼吁加强食育教育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学生的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自201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学生营养不良状况持续改善,但也出现了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学生超重肥胖率上升、学生握力水平有所下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亟待解决。究其原因,缺乏营养科学知识,偏食、挑食导致营养不均衡,吃动不平衡等都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质健康。而儿童时期不仅是生长发育的迅速期,也是饮食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提高营养知识水平,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受益终身。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培养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开展包括营养健康教育、均衡膳食、身体活动和创造营养校园环境在内的综合干预,有利于儿童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和多种营养不良的防控,对未来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在《标准》出台之前,不少家长已经意识到食品安全、营养知识等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多种方式将其融入家庭教育中。山东的韩女士是5岁孩子的妈妈,尽管不具备太专业的食品知识,但从孩子小时候起就给孩子介绍一些基本的选购知识,如今孩子在选购包装食品时已经会主动关注保质期、生产日期等。“希望孩子上小学以后能够学到更全面的营养和饮食知识。”她表示,网上相关的信息非常丰富,但是否正确她无从判断,一些自相矛盾的介绍更让人无所适从。“就拿牛奶来说,有人说牛奶富含高蛋白还补钙,也有人说会导致性早熟,那么到底该不该给孩子喝?或者说,该给孩子喝什么样的牛奶?”韩女士说,在纠结好久之后,她看到了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天饮用牛奶300毫升,近日她还了解到,新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加入了食用全谷物、分餐、不浪费等新内容。韩女士认为,这些知识极大缓解了家长的焦虑,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接触这类权威的、与时俱进的营养知识,以免孩子将来受到谣言困扰。

双胞胎妈妈、美食博主“依然七月”在日常分享自制美食时发现,自己的不少粉丝更注重对食物口味的追求,而对营养不甚了解。“比如你买了很多零食,但其实是低营养密度的,没有多少营养素,几乎都是能量,吃起来确实挺开心,孩子也喜欢,但是对他的生长发育没有太多好处。”她认为,孩子从小接触正确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有助于养成更多的健康饮食习惯,以学校方式进行教育更有利于整体提升下一代的健康素养。

注册营养师、食育推广者蓝冰滢在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实验小学给学生们上了近2年的食育课程,在她的教学经历中,很多孩子在学习完相关课程后,回家就会主动“反哺”大人。例如,“在家庭聚餐时,孩子可能有机会说,‘姥爷,你不能喝,因为酒精会给你的肝脏造成伤害’。这样的反馈对于科学饮食观的传播是非常有效果的。”同样,她也提到不少家长或受到网络错误信息的干扰,简单粗暴干涉孩子的饮食——“不能喝可乐”“吃维生素C预防感冒”;或由于缺乏科学的营养知识以及受传统饮食观的影响而不自知,比如早餐白粥搭配饼、午餐米饭配土豆丝等,无意中让孩子的饮食不够均衡。对此,她一直提倡“将饮食自主权还给孩子”,这需要孩子自身能够具备一定的基础营养知识,包括了解营养素、看懂营养标签等,如果这些内容能够在学校教育中加以强化,将是很好的手段。

据了解,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将食育课程在一些中小学作为试点课程展开,通过建设“营养校园”、食育示范基地等推进营养科普;而一些食品行业协会、食品企业也在世界水日、世界粮食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走进校园,与学校合作开展营养科普等活动,让越来越多专业、准确、前沿的营养知识变得通俗有趣,深受学生喜爱。业内人士建议,未来食育可以结合学科建设,让更多营养知识融入孩子的日常学业。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曾向媒体建议,在语文课上,可通过布置“我做的第一道菜”“如何看懂食品包装”等日记、说明文作业,鼓励孩子完成一次食物探索;在数学课上,可通过出题计算“每100毫升牛奶有多少蛋白质”,让学生深思营养数值的含义。这样既不会增加学生课外负担,也能发挥食育教育应有之义。(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138199759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