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涉及粮食安全的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加快建设链条优化、衔接顺畅、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能够有效应对和防范各种突发事件对粮食安全的冲击,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数量安全到量质并重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家庭农场主樊勇立,10年前建立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150亩从事粮食生产,上茬种小麦、下茬种玉米或大豆。农场建有晒场和仓库,还拥有联合收割机、拖拉机、自走式喷药机、播种机等农机具12台套。樊勇立说,前几年在当地农业部门指导下,他在农场示范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400亩,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一亩多收几百元,一年下来增收几十万元。之后他不断扩大试种面积,去年扩大到1100亩,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又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大局,立足世情国情粮情,确立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在新粮食安全战略下,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跃上1.3万亿斤新台阶,并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从粮食数量安全到数量质量并重,从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安全的内涵不断拓展延伸,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随着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在吃得饱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城乡居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需求,粮食安全从以前注重数量转为数量质量并重,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从供给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粮食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优质粮食供给不断增加。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不断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在稳定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基础上扩种大豆、油料。树立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从有限的耕地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向草地、森林、江河湖海要粮食,全方位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从需求侧,推动消费方式变革,实现粮食“产购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倒逼粮食生产绿色发展,重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增加优质粮食供给。
在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把适度进口粮食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调剂品种余缺,为耕地、水资源等休养生息腾出空间。“为了防范进口来源地过于集中的风险,我国逐步构建起多元化进口格局,培育自己的国际大粮商,增强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管理能力,掌握粮食进口稳定性和主动权。”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军说。
构建政企互补储备新格局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的背景下,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复杂多变,粮食储备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是市场供求的“调节器”、救灾应急的“蓄水池”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截至目前,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000家、粮食应急供应网点52983个。除充足的原粮储备外,目前36个大中城市及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各地积极创新粮食应急物流运输方式,加强城市、社区、城际、农村配送的有效衔接,形成由都市区“1小时”、周边城市“3小时”、城市群“5小时”构成的“全国粮食135应急保障圈”。
充足的粮食储备是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得以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动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加快创新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机制,实行政府储备规模动态调整,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并根据需要适时适度增储。强化各级储备协同运作,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推动形成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新格局。“政策性库存进一步充实,企业商品库存增加较多,既体现了粮食库存结构更加优化、市场调控和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也反映了企业防范风险意识和市场经营能力不断提高,保障粮食安全的层次更加丰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发言人秦玉云说。
要管好用好储备粮,这是保百姓饭碗的粮食。中央储备粮吉林榆树直属库的一个粮仓内散发出淡淡的玉米清香,粮库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粮库采用智能通风、保温隔热、电子测温等绿色储粮新技术,实现了安全储粮、绿色储粮、智慧储粮。近年来我国强化政府储备粮管理,推进高标准粮库建设,广泛推广绿色储粮技术,提升储备粮管理水平,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在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
为打击“粮耗子”,近年来我国加大粮食流通领域反腐败力度,深化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依靠制度机制和科技手段实现全程动态实时监控和穿透式监管。2021年6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为期半年的全国粮食流通“亮剑2021”专项执法行动,对违反政策纪律、损害国家利益、坑害种粮农民和消费者的行为,发现一起严查一起,以良法善治推动形成“大国粮仓”强监管新格局,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党政同责扛起粮食安全重任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党的坚强领导是端牢中国人饭碗的根本保证。要明确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中央对保障粮食安全义不容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牢牢把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使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广。
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我国必须举全国之力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强化地方政府维护粮食安全的责任。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中央承担首要责任,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2014年我国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明确各省级人民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和责任,并制定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约束力,更加强调地方政府的责任,真正建立起国家宏观调控下省级人民政府对粮食安全全面负责的体制,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形成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良好局面。
实践证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是强化地方政府责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各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担当和有效的应对举措确保了粮油供应,守住了“米袋子”安全,为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国际市场的波动对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我国要以国内供给稳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还面临着粮食品种结构性短缺、区域供需不平衡、粮食种植效益偏低等问题。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彰显出党中央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强化了各地党委对粮食安全的责任。
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到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再到地方党政同责共同扛起粮食安全重任,我国不断强化地方维护粮食安全的责任,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