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熬最深的夜,吃最多的保健食品”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真实生活写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保健食品在24岁及以下年龄段的渗透率达到19%,25—34岁年龄段渗透率达到15%,年轻人成为保健食品市场中不可忽视的角色。保健食品也逐渐向零食化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李海霞提醒,保健食品零食化虽然更便于服用,但因此摄取的“量”会有所增加,且从“质”的角度也难以判断。需注意,保健食品仅是某种营养的补充,并不能替代日常饮食,如果过量食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负担或损害健康。
消费需求推动保健食品零食化
近年来,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逐渐提升,养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2017—2022中国健康养生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我国健康养生市场规模目前已超过万亿元,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费超过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其中18—35岁年轻人群占比高达83.7%。《2022天猫国际消费趋势前瞻》显示,小红书上零食化养生的讨论度、天猫国际零食化保健食品的销售规模均增长可观。
随着年轻一代对养生关注度持续增高,保健食品市场消费群体结构和购买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消费群体逐渐倾向于年轻一代,购买习惯追求简单化、便捷性、高效性,推动了保健食品向零食化、即食化方向发展。保健食品零食化趋势带来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产品创新,剂型创新最为明显,软糖、果冻等产品剂型越来越多,便携、个性、定制、环保、社交特征化的产品包装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喜爱。根据天猫发布的消费趋势报告显示,随着人们自我关爱的意识被进一步激发,保健产品剂型多变,维生素、褪黑素、鱼油纷纷做成软糖,连玻尿酸、烟酰胺等美容成分也能口服食用。
保健食品正在朝年轻化转型,好吃好玩好分享的“轻养生”产品,除了从包装上迎合年轻人喜好以外,这类保健食品不仅看起来更像零食,还包含了乐趣分享的社交属性。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数据表明,软糖维生素市场的前景乐观,复合年增长率约为6%,预计将从2018年的约31亿美元增长到2029年的约58亿美元。
迎合这股东风,各类生产企业纷纷入局。为顺应新消费趋势,传统保健食品、药品企业在产品形态、功能上做出相关改良,向零食化迈进。传统保健食品、药品企业的目标人群、消费场景都相对狭窄。一些生产企业纷纷改进产品形态或推出细分场景下的产品,将偏药感的片剂、胶囊做成具有零食口感的软糖、果冻。业内人士表示,顺应消费趋势和合规经营之下,我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开始不断创新和变化,迎合新生代消费者热衷的潮流。
科学看待保健食品
时下,一些保健食品趋于零食化,包装越来越精美,宣传手段越来越丰富,但其功能到底如何?生产企业在包装、宣传等方面大做文章,大肆鼓吹产品功能,不断制造“养生焦虑”,不少消费者被“牵着鼻子走”,为“治未病”买单。无论从定义上来讲还是从产品生产的角度而言,保健食品和药品都不能画等号。
李海霞提醒,保健食品零食化虽然更便于服用,但因此摄取的“量”会有所增加,且从“质”的角度也难以判断。需要注意的是,保健食品仅是某种营养的补充,并不能替代日常饮食,如果过量食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负担或损害健康。
一些保健食品在原料使用上往往中西结合,不仅添加了人参、茯苓、灵芝等常见中草药原料,还结合西式原料复方配比。“但具有中药成分的保健食品因为加入了特定中药,是针对某些特定人群设计的,能帮助缓解人在某一方面的负面状态。所以在服用一段时间后,应去正规医院咨询医生,评估身体状况后再斟酌是否加减服用量。”李海霞如是说。
需要注意的是,保健食品一般只适用于增强体质、补充人体缺少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调节人体部分机能等,并不具备“治疗疾病”的功能。“一些商家故意夸大保健食品功能,甚至违规添加了短期内见效快但副作用大的化学药品,如一些减脂塑形类保健食品中加入了违禁成分西布曲明,长期服用会对心脏造成损伤。”李海霞提醒,消费者应了解保健食品的功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服用前应请专业医生指导,千万不可盲目跟风。人体能量主要来自日常饮食,要从根本上增强体魄,必须摄入多种均衡搭配的饮食,保健食品主要还是在改善身体不良状况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年轻人来说,关注自身健康实属必须,但“迷信保健食品”要不得,应该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善身心状况,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关键。(编辑 李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